日志倒逼史志挖掘之路
2011年12月,我的孙女格格出生了。她俊秀、可爱、淘气、聪慧,俨然上天派来的天使,让我怜爱有加。为了珍存她多彩童年的精彩片断,我于2012年10月28日起,每天记录格格的真实情态,发到自己QQ的空间日志。不间断的记录,篇篇温馨的描述,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2014年6月,生活日报记者于大洋就以“中国好爷爷”为题做了专题报道。
2018年,这些不停更的日志,同样引起了一位乡镇领导的注意。他就是时任商河县殷巷镇党委书记的chenyong。他说,能这样坚持写好孙女日志的人,一定是一个对家人、对家乡、对乡镇有情怀的人。
殷巷镇是一座千年古镇,人杰地灵,底蕴深厚,有许多的历史传说,也有很多的仁人志士,同样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
2017年3月,我饱醮着对家乡的浓厚感情,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我爱家乡,大美殷巷》。这篇文章在当地引发了强烈的反响。chen书记在这篇文章的下面写下这样的评语:陈宜森笔下的殷巷,妙笔生花!文章虽短,但充分展示了殷巷镇的历史人文和未来殷巷的发展愿景。作为殷巷的公务员,我们应怎么做才能不负一方百姓的期盼!……
当年,时值商河县委党史研究室要求各乡镇采编历史故事,chen书记第一个就想到了我。他说,你写的所有文章我都看过,写得很好,对家乡非常有情感,所以,采编历史故事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当时,我确实有些惶恐。因为,我一直在法院从事宣传工作,虽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但编辑一部横跨时空上千年的史话类书籍,展现殷巷历史的脉络发展,文明的渊源流长,委实难以胜任。但chen书记一直为我鼓劲:相信自己,有党委政府的支持,有村组干部的配合,只要你用心去采编,一定能编出一部高质量的史话来!
带着领导的信任和鼓励,我于业余时间和文友万洪梅、挚友王纲(现岩煌集团副总)踏上了殷巷这片生养我的土地。在镇文化站李法宝同志的引领下,我们走街串户,访古迹,探古村,查资料,询老人,足迹遍布殷巷104个行政村,获取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志素材,拍摄了三百余张照片,为编好史话奠定了扎实的资料基础。
就像建房一样,建筑的各项材料都有了,建什么样的房子,又成了我苦思冥想的一个问题。虽然在网上看到很多史话类书籍的编辑框架,但真正让自己着手设计,也是相当有难度的。
为此,我多次请教政协商河县副主席孙德祥、政协文史委主任韩宪法以及县史志办潘成方。在他们的鼓励和鞭策下,在韩宪法主任精心帮助下,一本容纳60篇史料的《殷巷史话(第一辑)》于2018年12月正式印发。在编辑过程中,尤其是韩宪法主任,在百忙之中和我一起坐在祥英打印部的电脑前,仔细审核文字、用心挑选图片、精心酙酌封面、全面考量史话出版后的社会效果……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我们也为此结下了深厚的兄弟友谊。
一本《殷巷史话》,开启了我的志书编纂之路。之后,我又编纂了《殷巷镇志》《孙集史话》《风雨同行》《殷巷影韵》等史志类书籍,从而成为一个业余时间史志编纂的编外“文化人”。
用心写作就能引发关注,只有关注人生才更为精彩。虽然是格格的日志倒逼使我走上了史志编纂之路,但我更要感谢的是在编纂之路上,为我提供帮助的乡镇领导、政协领导和史志办领导,是他们义无反顾的提携和托举,让我拓宽了写作的宽度,增加了人生的厚度,提升了生命的高度。
陈宜森,男,1964年出生,济南商河人,中共党员,曾在商河法院从事审判和宣传36年,现在济南市中法院专司宣传工作。现为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头条、齐鲁壹点认证编辑。在各类媒体发表作品1500余篇,获国家级、省级奖项100余个。共有两部个人作品集,编纂《殷巷镇志》等各类志书六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