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碑店市古代陶
器遗址遗存》
作者/赵新洪
我市境内,河流纵贯,土壤肥沃,向有"旱涝为三分″之谚。西距燕下都三十公里,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带去的督亢图即是这里。市境西部有古代九省驿道通达四方,也是历来兵家爭战之地,每有动乱则首当其冲,因而古代建筑不免毁坏,然其他文物即遗址幸存者尚为数不少。
一九八六年文化局组织人员进行文物普查,收获甚喜,有些遗址,石刻、碑碣尚属首次发现。为研究我市古代政治,经济、生产、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我有幸被借调到普查队拍照,记录下部分资料、并和老师白景清共同撰写了"新城县文物志″。为我市文保所建立提供了实物实据资料。
文物是人类文明白一的标志和民族的象征,民族文化是精神财富,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爱国思想和民族自信的重要源泉。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民族历史和民族传统,民族精灵,国家尊严和人类文明。几十年来,一直默默地坚持着。
现将普查中关于陶器部分,和我多年收藏的遗址陶器残片等介绍给大家。
一,大屯东周及战国遗址:遗址位于新城镇大屯村西北地势较高处。东至一百米处有古河道,河道内古代陶片甚多,遗址面积22500平方米,俗称"王家培″,文化层厚度80厘米,内藏丰富,出土的文物有夹砂灰陶罐,加砂灰褐陶鬲,加砂红陶釜,加砂红陶筒状鬲,带足鬲,灰陶簋,陶豆等。还有土坑和骨骼。陶器制法有手製和轮制,纹饰有粗绳纹,细绳纹,弦纹等,烧制火侯较高。
二、马垡战国遗址
遗址位于衣巾店乡西马垡村北,面积51000平方米,西距紫泉河一公里,遗址当时是一片果园,出土的文物有袋足鬲,红陶细绳纹筒状鬲,加砂红陶釜,线刻划纹灰陶壶,灰陶豆,灰陶罐,还出土一件玉璜,此玉为青玉,滿刻云纹,琢制光滑,作工精细,根据以上出土器物推测、这里不只是居住遗址,当有墓葬!
一九九0年我与文化馆王贵生一起到衣巾店果园考查发现,在果园西南角处靠近河套地方,村民盖房挖土区,有几处小形平民墓葬、挖土挖出骨骼,还发现一叠用布包好的铜钱、一摞九个、我捡一个错版的带回收藏,其它已存文保所,铜钱是:"大泉五十″可见此地不单是战国遗址,还有两汉时期的综合遗址、而且不是单一的文化层、这种现象在很多遗址存在。
三,栗各庄汉代遗址
遗址在和平办事处栗各庄村南,老一砖厂西侧,面积七千平方米,出土文物暴露在取土坑的北断面坡中。有灰陶瓮,加砂红陶釜,大型板瓦,异型砖,还有带“大富″戳记的灰陶大瓮和铁箭镞,三鸟朝凤铜燻炉盖等,同时还发现一口古开及几处灰坑,灰土和红烧土,距古井不远处有一坐小型瓦窑,窑内尚有部分板瓦,最近又发现有很难辩认的古文字陶片和灰陶豆数个,器型有战国时期的加砂灰,红陶鬲、釜等、可见汉代淘器与春秋战国很难分清!这种现象在其他造址都付存在!
从遗址向北一直延伸到村头,地面都可见到汉代及稍晚一点砖瓦碎片。
可见不止是一个时期的文化层。
而且此地踞燕下都遗址不足三十里、只隔距馬河,东西两岸人们宜水而居,加工生产很可能早期曾为燕都生产陶器也未可知,而且文化层越深,器物年代越早,很难分清是战国还是汉代。
四,三丈辛庄战国及汉代窖藏
高碑店镇西南三丈辛庄村在一处窖藏中出土有大型灰陶壘,灰陶三足圆底罐,灰陶蹲,加砂红陶釜。另在一古井中出土有三足铁鼎和带链铁罐。村西一眼古战国陶井箍古井,井箍直径约七十厘米,有子母扣节套装,而且有花纹、十分精制,可惜被农民挖碎、实属少见。最后村民梁深和我在井底共挖出十五件陶罐,陶器的饰纹多为粗细绳纹和少数篮纹,此次出土器物不下三十余件,而独不见灰陶壶,而一件鸡腿瓶又是辽金代的典型器物,可见此地不是单一的文化层。
五、北方中战国墓及遗址
遗址在高碑店西行八里北方中村砖厂北面,面积六千平米,是由砖厂使土发现的。出土器物有尖首刀币,加砂红陶釜,灰陶豆,铜箭镞,还有瓮棺葬。距地表八十厘米。还有较晚的一处墓群,出土有瓷器和装有铜钱的骨灰淘罐。瓷器有宋、辽代的各种窑口和器物,待后瓷器篇详述。
六、三丈村汉代墓群
高碑店西南三丈村建砖厂使土时发现大批汉墓群,墓葬大都被破坏,发现后我和河北大学考古系李文龙考查时、见陶瓦碎片满目皆是、陶器被拍碎十分可惜。有的墓葬一半尚含在土中,都属小型砖室墓、砌法结构已无可辩,最小的墓没有棺、只是用砖砌成三角型,上小下大、内有骨骼。中间位置有一大墓,长十九米,宽约四米,有左耳,右耳室,周围皆用砖砌墙,后有储藏室,内藏及棺木未见、陶器已全被打碎。其它器物已失!采集物有古铜带饰,和五铢钱,还有一些很薄的红陶片,从小学校征集到两件灰陶罐,经清点共有大,中,小墓葬四十七座!
早年这里曾发现一座较大的汉代砖室墓,村民取墓砖砌墙,出土有陶楼,陶俑等,惜早已散失。幸存的一件长方形无盖陶匣也已殘缺,今后此处当有重要发现。
七、松林战汉遗址
自祁村北行过乔刘凡到松林村大面积遗址几千亩,连成一线,恰在辽运粮河东岸,也正应在人们生活,生产依水而居。遗址面积之大,残片之多,器型之广,纹饰之多样在众多遗址实属罕见。早年生产队平整土地就把这些残片,地面的,挖土的成堆地推至路边,坑洼,河坡上到处都是,在使土区平整断面上,随处可见陶片,碎砖、人们从自家责任田捡出都铺在方田路上,现地表可见。我每年至少要去光顾几次!收集回的陶片几百片之多。很多器型叫不上名子,根据遗址反应看有几个方面:年代长,文化层不只一个,早期的陶器有手工、和轮制。年代近似夏家店文化,但无青铜器物,很少见祭祀礼器,又区别于夏家店文化。其纹饰几十种,有粗细绳l纹、几何纹、直纹,曲纹,点线纹,方块纹,等,多以灰、红加砂陶器,瓦、釜、罐,盆,蒸器等,许多叫不名字的器型,少量素面灰陶不加砂!所以有战国、汉代早期风格。另外此地多见河卵石、但都砸破、疑是制陶按压工具。这说明此址不仅是庄园居住,很可能是个加工陶器的制造厂!还有捡到十几块石爷类石器和几块铁器。还发现有少量墓葬,和圆洞型陶瓮棺。在平安店北砖窑取土坡上和张来强所见,可见此地不是单一的文化层!
读死书和死读书是一个罪过,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是进化过程,没有对错,我们不要以现代政治去衡量历史,更不能闭门造車,创造历史。记得当年一起讨论历史文化去石家庄,有两个请来的河南人说:你们河北没有商周文化"人家是客人,又不好反驳!他们忘记了华夏文明,自夏之尧舜,五帝三皇,黄帝战蚩尤,不都是出在河北涿鹿么?商代贵族封侯五十余个也是在全国各地,周代姬姓分封贵族领地达到一百多个贵族王侯,涉及河北的就有赵国,中山国,燕国三侯。国家强盛,领地大小,所謂大国,也是人囗多少,所以各国开始发展人口,把一些奴隶解放为平民。完成了历史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化!
孔子周游六国,那是串亲戚,贵族之间的来往,姬姓多国贵族争夺地域,争抢人口,能人,及制陶瓷技术人才也是当时贵族家族的兄弟打个架而 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