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春夏以来,泰西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十分活跃,加之整个国际形势对日军的压力和影响,这促使日军急欲集中兵力,在"青纱帐"落下的秋冬之交,对大峰山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妄图围歼根据地区主力部队与县委领导机关,以摧垮我峰山抗日根据地,并乘秋收之际,大量掠夺粮食,充实其物资储备。
日军对这次"扫荡"进行了长期的缜密准备。自入夏以来,日军频繁调动,囤积粮秣,修补道路,派遣大批特务深入根据地内侦察,散布谣言。日军的"扫荡"计划是分区进行"铁壁合围"、"连环合击"、"拉网扫荡",依次为齐河西、鲁西南,由外向内逐步压缩,然后全力合围大峰山中心区,妄图将泰西军分区和各县大队主力聚而歼之;之后再分头分区"扫荡",以捕捉转至外线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
由于我战略情报工作的加强,正确地分析了敌情,所以较早地识破了日军的"扫荡"意图。9月1日,冀鲁豫军区党委发出(关于准备反"扫荡"的指示》,要求泰西各县区立即进行紧急的备战工作。根据历年反"扫荡"的经验教训和小部队挺进敌占区以来所创造的有利条件,主力部队坚持"敌进我进",有计划地转到外线,峰山县党政领导分工带领部队配合军区主力部队向日伪军薄弱部分出击,威胁其后方,腹心区仅留少数干部,结合地方实际,坚持武装斗争。泰西军分区及峰山县、区镇均进行了深入的动员和周密的反"扫荡"部署,并训练了民兵,改造了地形,完成了秋收秋种和藏粮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空舍清野。
9月,日伪军对泰西和大峰山根据地空前规模的"扫荡"开始。先以少数兵力"扫荡"黄河以东地区。10月3日,日军第五十九师团,突然从济南出动,经济(南)聊(城)公路进至根据地中心区长清县一带。日军此举的目的,一是查明中心区的情况,二是造成泰西军区错觉,使之误以为对中心区的"扫荡"已过,而将主力部队、首脑机关转回中心区,以便其突然回头,聚而歼之。但日军企图已被洞悉。日军撤返济南,途中在聊城、茌平等地方日伪军的配合下,"扫荡"地委所辖地区,并从三个方向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军分区部队及党政机关适时转至外线,实行高度分散的游击战,接连取得军事、政治斗争的胜利,仅在峰山县境内,便接连拔除张老庄、七贤庄、孝里、四台寺等10多个据点、碉堡,而军分区武装基本未受损失,峰山大队也得到了锻炼。
10月12日,日伪军第二阶段"扫荡"开始。参加"扫荡"的日伪军约5000余人,配备汽车、坦克、飞机5架,由济南、济宁等地出动,实施"铁壁合围"峰山根据地。当日伪军开始合击时,泰西军分区机关与军分区部队即已分成数个梯队,靠近接敌区。待日伪军第一线展开运动时,早已跳至齐河等地区,其他主力部队也已转到外线活动。各路日伪军在中心,继续"扫荡"我根据地。日伪军合击点扑空后,随即在长清大峰山地区展开"清剿",并掩护伪军在长清北部以及黄河东部等地安设据点。企图围歼军分区后梯队,后梯队立即机动转回大峰山中心区,率领长清县等地方武装及民兵展开了反"清剿"斗争。跳至外地区的我八路军武装,连克10多个日伪军据点,我峰山抗日大队并袭击了七贤镇据点,积极配合泰西军分区部队打下了广里据点,直接威胁济南市郊区、济南南部、西南部日伪军补给线。泰西军分区部队与地方武装配合,大胆地实行"敌进我进",歼灭了日伪军的有生力量。泰西军分区和长清县大队、区小队积极配合,吸引敌人,不断地伏击敌人。由于外线主动出击,内线积极斗争,给日伪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加之友邻地区积极配合,使日伪军顾此失彼,腹背受敌,日寇不得不撤出大峰山中心区。
日伪军以3000余人合击大峰山区,这次大"扫荡"的末期,各地伪军在日军掩护与驱使下,疯狂"蚕食"根据地。峰山县大队和各区小队武装力量战胜各种严重困难,坚持、巩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县城伪军冯二皮部在长清城南部增设据点,进而威胁峰山根据地;盘踞在长清、积极向东"蚕食",全县设据点、碉堡50多个,占据了长清县周围的广大地区,并继续向峰山(县)中心区推进。为了粉碎伪军的"蚕食"阴谋,军分区主力从外线返回后,立即对广里、孝里"蚕食"的伪军展开进攻,打击了伪军气焰。泰西军分区统一抽调第一团在县大队武装力量配合下,采用"掏心战术",一举袭击广里、东障据点。彻底粉碎了其"蚕食"大峰山中心区的计划。
1943年敌人秋季"扫荡",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部署之周密,在泰西地区是空前的。然而,日伪军遭到的失败和抗日军民取得的胜利也是空前的。究其原因,首先是从1942年底以来,在根据地内展开了民主民生运动,深入发动了群众,改造了基层政权;二是在敌占区和接敌区派遣小部队,实行"敌进我进",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三是较好地运用了革命的两面政策,大力开展了对伪军教育工作,四是重视了对敌战术特点的研究,不断地总结反"扫荡"的经验教训,彻底扭转了过去在反"扫荡"中情况不明、临敌突围的被动局面;五是积极的外线出击与腹地斗争相结台,形成了全民动员、积极主动反"扫荡"的局面。此次反"扫荡”积累了宝贵经验。不仅体现了转变斗争方针的成效,而且也为坚持山地与沿黄河岸边游击战和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积累了经验。1941年到1942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非常困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把中国变成支撑它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集中了侵华的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野蛮的侵略政策。
当时日军把整个华北划分为“治安区”(日占区)“准治安区”(中日双方军队争夺的游击区)和“未治安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日占区,日寇采取“清乡”政策,建立和加强汉奸组织,组织“自卫团”“守备队”“治安军”,强化保甲制度,实行“十户连坐法”,搜捕共产党员、抗日八路军、地方部队、民兵和抗日群众,镇压一切反日运动,并垄断和吞并工商业,对战略物资进行统制,勒令种植鸦片,大肆压榨劳工等。此外,日寇还对占领地区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针对“清乡”政策,我党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组织武装工作队,摧毁伪政权,打击汉奸组织。在游击区,日寇主要实行“蚕食”政策,大量修筑公路网、碉堡群、封锁沟和岗楼,缩小抗日根据地范围,防止人民武装深入游击区和日占区。针对“蚕食”政策,我党采取“把敌人挤出去”的方针,趁着日军立足未稳,给其以迎头痛击。对抗日根据地,日寇则发动空前残酷的毁灭性的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针对日寇的“扫荡”,峰山县抗日军民创造了很多极其有效的歼敌方法,比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还创建了武装工作队等新的斗争力量,充分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麻雀战主要在山区实行,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民自卫武装时聚时散打击敌人。
峰山游击大队在沿黄乡镇,广泛开展对公路的破袭战和在根据地开展地道战,敌后军民在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迟滞日军机械化部队行进,并建立村村相连、能打、能机动转移、能藏的巨大地道网,做到了有效打击敌人、保存自己。东部山区六区主要是配合我军破坏铁路,骚扰日伪军据点,打击铁路沿线汉奸,不管是在山区还是在沿黄平原,都普遍运用地雷战,敌后军民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把各种各样的地雷埋在日伪军有可能涉足的各个地方,炸毁铁路桥,对日军的“扫荡”行动造成了较大的打击。沿黄地区的区小队还对敌人在黄河上开展游击战,主要是在黄河岸边地带进行伏击日本鬼子,敌后军民利用复杂地形,公路挖沟并设障,使日伪军作战汽车难以行驶,而我军民作战使用的游击战术则可以出入自由地寻找机会痛击日伪军。武工队是军队、政府和人民相结合的精干的战斗组织,是一种为深入敌人心脏地区活动而创造的新的斗争力量。在我峰山县黄河岸边的我二区队、四区队都在黄河岸边伏击“扫荡”日寇和汉奸队伍,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在敌占区,武工队通过广泛地发动群众,将军事和政治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和隐蔽斗争相结合,破坏瓦解敌人的统治秩序和组织,把日伪军的心脏地区变成了打击敌人的前沿阵地。多种多样的作战形式,使日本侵略者陷入到反“扫荡”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同时期,国民党政府加紧了反共摩擦,并加强了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妄图断绝外界对和根据地的援助。在这种内外皆困的情况下,到1942年,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以及峰山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在数量上都有所减少,敌后抗战遭遇到了极其严重的困难。
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根据中共中央给抗日根据地制定了对敌斗争、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整顿三风、审查干部、时事教育、“三三制”、减租减息等十大政策,峰山县委领导峰山县抗日根据地军民,克服了种种困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峰山县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反“扫荡”斗争,牵制、消灭了大量日伪军,不仅成为泰西坚持长期抗战的最重要因素,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巨大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