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赋》
文/叶小川(贵州遵义)
夫中医者,乃华夏文明之璀璨明珠,传承千载,泽被苍生。其源也远,其流也长,如浩浩江河,奔腾不息;似巍巍岱岳,屹立苍穹。
遥想上古之时,民生多艰,疾病肆虐。神农氏勇尝百草,辨其性味,察其功效,始开医药之先河。其德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之仁善,其功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之伟大。自此,中医之学,渐萌新芽,如春雷乍响,惊醒沉睡之大地。
黄帝与岐伯坐而论道,探究医理,著成《内经》。此书乃中医理论之基石,阐述阴阳五行之妙理,揭示经络脏腑之奥秘。如明灯照亮暗夜,指引医家前行之路;似航标指引迷津,开启健康长寿之门。
扁鹊者,神医也。望色闻声,能断生死之期;切脉察症,可明疾病之源。其医术高超,名震天下,犹若璀璨星辰,闪耀于历史长河,正所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华佗之术,更是神奇。刮骨疗毒,彰显无畏之勇;创制麻沸,开外科手术之先。其智慧与勇气,令人敬仰,恰如“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书中方剂,效如桴鼓,救人无数。其辨证论治之法,严谨精妙,如治军之严整,布阵之有序。
孙思邈,一代药王,心存慈悲,志在救人。《千金方》中,尽显仁心仁术。他倡导大医精诚,为医者之楷模,德艺双馨,流芳百世,诚如“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中医之理,深邃玄妙。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阴阳平衡,则身体康健;阴阳失调,则疾病丛生,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五行相生相克,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相生则相互滋养,相克则相互制约,维持人体之和谐。
气血者,生命之根本。气为阳,血为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经络者,气血运行之通道,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穴位如开关,针灸刺激,可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身体之平衡。
四气五味,乃中药之特性。寒热温凉,调阴阳之盛衰;辛酸甘苦咸,补泻五脏之虚实。方剂组合,君臣佐使,相辅相成,如排兵布阵,各尽其能。
中医之诊法,独具特色。望诊观其气色,闻诊听其声音,问诊询其症状,切诊察其脉象。四诊合参,洞察病源,如侦探破案,抽丝剥茧,真相大白。
中医之治疗,方法多样。汤药内服,直达病所;针灸外治,疏通经络;推拿按摩,舒经活络;拔罐艾灸,驱寒除湿。各种疗法,各有所长,综合运用,疗效显著。
中医之养生,源远流长。顺应自然,法于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应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调和情志,心平气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然中医之路,并非坦途。历经风雨,饱受磨难。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医曾受质疑。然中医人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今逢盛世,中医振兴,国家重视,民众信赖。中医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智慧,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愿中医如松柏之常青,历久弥坚;似江河之不息,奔腾向前。护佑万民,福泽四海,永放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作者简介:叶小川,原名叶明贤,贵州遵义绥阳县人。
2024.08.26晚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