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的小路
文/侯万福
家乡有一条小路,路不宽,是南北走向的沙土路。
小的时候和父母、大姐一起走过,上了中学,放假的时候一个人走的就多了起来。
冬天走的少,夏天走的多,秋天走的次数,比往常就更多了。
1965年,大约是4、5月间,我们全家被下放到离县城有三里多路的小村子里落户。
从此,这条小路就开始经常来回往返了。
下放到村里,起先,我们在村里租了一间土房住了下来。后来,因为父亲上班和我们上学,又搬回到县城原来居住的老院子里了。
从县城的家走到村子里,一路上,要过顺城街的十字路口,走入校场口巷。
校场口巷有几百米的样子,巷子不长,两边大都是民居。只有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和看守所等司法部门在这条巷子里履行公务。
看守所高墙的胡同里,还有一个少年河北梆子剧团。他们在这里练功,排戏。这些青少年演员演出的古装剧和现代样板戏,活跃了县城里的文化生活,很受群众的喜爱。
走过这条不宽的校场巷,再往前走,前面有一个砖墙豁口,这个豁口是人们为了少走路,图方便,给扒开的。跨进这个豁口,就是很宽的铁轨横亘的铁路线。铁轨上停靠着拉着货物的车匹,货车从东到西,一眼看不到头。
当时,横穿铁路特别小心谨慎,两眼不停地左顾右盼,看左右有没有来往的火车通行。
那时,过铁路的速度比平常的步伐快,等迈过了最后一道铁轨,才松口气,脚步才又缓了下来,恢复了原来行走的状态。铁道南面,不远处是三铁二处机筑队的材料厂,厂区的四周用铁丝网围得严严实实,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筑路机械和施工材料。
顺着厂区往前走去,就是这条不宽的小路了。

到了夏天,小路两旁的地里,庄稼长得特别高,种的大多是玉米和高粱,地里还套种着豆子。只有少量的地里种着谷子,黍子和葵花。
路边还可看到小片地里的红薯秧子,枝条懒洋洋的在地上爬着。
沿路两旁的土地,大多是水浇地,庄稼长势很好,远近看上去,满满的绿色。到了秋天,沉甸甸的谷穗弯下了腰,红红大大的高粱随风在摇曳,玉米棒子长得又大又粗,很是好看。
小路上,来往的人很少,偶尔可看到在地里干农活和拔草的人。

到了玉米和高粱拔节抽穗的时候,地里面有时还传出咯叭、咯叭的响声,要是不知道这是玉米、高粱在生长期拔节,真还是有点惊怵。
那时,路上行人虽说是少,但是,走起路来,很平静,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好。
这条小路,我来来回回,走了好几个春秋,没见牧童,没有歌声,有的是这条小路上的玉米、高粱、谷子、黍子,它们以群体列队的方式炫耀着夏天的浓烈和秋天的美丽。
这条普普通通的沙土小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小路在我成长的记忆长河中,是一条难忘的路,一条熟悉带着乡愁的小路……
2024年8月26日,写于石家庄。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抱朴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