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死人”的法律因果
要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应当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行为人实施了某些行为;行为人行为时有过错,包括故意或过失;受害人的民事权益受到损害;行为人的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气死人”如何判定责任的关键点就是对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认定以及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认定。
民法上的过错,是行为人对其行为和损害结果的发生所持的一种心理状态,即行为人在行为当时是否明知或者应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某种损害后果。
在实务中一般采取“一般正常理性人”的标准来认定行为人过错。
“气死人”的发生,行为人一般不存在实施“拳脚相加”的直接加害行为,而是言辞刺激、恶言相向等,这种情况下只要发生争吵时不存在侮辱、诽谤等人格减损行为,即可认定行为人不存在过错,或者认定行为未超过必要限度,行为人不承担侵权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发生“气死人”的情形,更多的是基于另一方自身存在明显的基础疾病,在特定场合下诱发疾病导致死亡。
那么对于行为人的言辞刺激行为认定就要考虑行为人是否明知另一方存在基础疾病,如果明知另一方存在该基础疾病而实施言辞刺激行为,则可以认定行为人存在一定过错。
此外,发生“气死人”的情形,一般是法律上的“多因一果”,也就是行为人的言辞刺激行为和另一方明知自身存在基础疾病而实施与他人争吵、争辩的行为共同造成死亡的结果。
这种情况下,就涉及到过错责任的比例划分问题,就司法实务而言,行为人因言辞刺激行为致人死亡仅应承担次要责任。
据介绍,如果行为人故意捏造事实,侮辱诽谤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的也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
“我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动口也要掌握分寸,应当本着和睦相处、睦邻友善的原则依法合理化解纠纷。”
友情提醒:纠纷中遭遇对方情绪过于激动或者有过激行为时,应及时报警处理,也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切不可冲动实施过激行为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