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是已故教师周承珩2007年在宁波月湖召开的师生联谊会上的发言(个别细节编者有修正):
忆宁波师专东胜分部的创建
周承珩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1977年10月,恢复高考制度。据说,当年全国有570万人报考,超过历史记录,录取比率为4.7%左右,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那时全国高校很少,宁波尤甚,首批招生以后,宁波地区过线的人数还不少。僧多粥少,怎么办?
当时,宁波地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峰同志指出:“(1)宁波地区教育事业正在发展,十多年没有补充师资,青黄不接,需要新生力量。(2)许多老三届学生,这次不招进来,年龄快过线,今后无法进大学门了;许多在农村插队知青,录取后能为他们改变命运。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要扩招。" 这些我听他亲口说的,至今未忘。
他向省教育厅打报告,用浙师院宁波分院的名义,争取到200个扩招名额,文科80名、理科80名、英语40名。
徐峰同志是个敢作敢为的教育局长,他把已招聘到地区教师进修分院(筹)的施斗山、吕萍和我调入东胜部分部,并把已被地区教育局调进的钱念文、马孟宗、桂信仪、金湘泽等四老调入分部。这"四老"解放初都是校长级人物。如钱念文老师,厦门大学毕业生,原宁波中学校长;马孟宗老师,复旦大学毕业生,原宁波市九中、三中的校长;桂信仪老师,复旦大学毕业生,"一二·九上海学生运动"的骨干;金湘泽老师,浙江大学毕业生,原临海中学校长;金纪贤老师,厦门大学毕业生,原来就是师院老讲师;吕萍老师,浙师院毕业生,曾是宁波中学语文教研员;还从余姚调入杜功祯、徐亚先两位骨干教师。理科的教师有施斗山、郭燮扬、王振里、汤德祥、吴布雷等骨干老师。
1978年4月10日上午,徐峰同志在地区宣传部会议室召开了已报到老师座谈会。讲明扩招的目的,讲明老师们的责任和局里希望,讲明办好学校的关键是师资和校长并宣布施斗山为理科教研组长,我和吕萍为文科教研组长。
后来,师专派来了阳光发老师为教务负责人,贺福康老师为总务负责人。最后,派了书记王永杰老师。王书记是宁波师院首届毕业生中的留校教师,任师专人事秘书,一直在高等学校工作,已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再加上他为人诚恳,平易近人,能紧密联系群众,工作极端负责,威信很高。他实实在在地把东胜路分部管起来了,应该说是个好书记、好领导。这次聚会,他是发起人,由于他的号召力和东胜师生的凝们才能欢乐相聚,过一个愉快的节日。
当时,学生来自农村,有老三届的,也有应届生;年龄最大的33岁,最小的16岁。有两对师生是同时上学的,也有母女同时上学的——母亲上师专,女儿读小学,那时学校不收学杂费,学生每人每月有18元(后来21元)助学金,许多同学就是靠这20来元钱度过两年半大学艰苦生活的。学生党团员较多,有当过民办学校校长、教导的,总体素质较好。
以上是学校软件的话,是很好的软件,内因不错。那时学校的硬件很差,借江东东胜路小学后进的二楼和三楼,三楼为教室,二楼为宿舍。一间教室住20多名学生,密密麻麻。热天象蒸笼,冬天又通风。小学里办起大学,困难可想而知。当时东胜路小学只有一个篮球场,大学与小学合用。文一班有个篮球队,在戴存定老师指导下,队长郑学毅、队员梅永伟、姜建达、符荣富、华国光、竺忠民、徐挺、罗维开、俞毅、龚烈沸,裁判魏士德,水平不错,可以与三官堂校本部校队较量较量。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师生们安定团结,校风很好。老师们热情教书,学生们认真学习,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艰苦地度过了难忘的两年半岁月。
工厂里出的是产品,学校里出的是人才。弹指一挥间,28年过去了,东胜路分部培养出了许许多多优秀人才,真是草窝里飞出了一大批金凤凰。
从政的,有中央级干部,区、局干部,至于科级干部更多。希望这些公务员立党为公,兢兢业业,做清官,做好官!
从教的有国内外教授、副教授,有中学校长和中学高级、一级教师。有的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在农村中学从教28年。这些在农村基层的老师,都是无名英雄。他们也已桃李满天下,为人民作出了贡献,同样值得大家尊重和尊敬。
从商的,不少已成为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不胜枚举。
从文的,有宁波地方志专家、报刊部主任、省市作协委员、宁波著名的诗人等。
最可贵的是这批优秀人才,都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弟,没有显赫的社会背景,都是靠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好机遇,依靠他们个人自强不息、自我奋斗争取得来的。
今天,在王永杰书记发起下,原东胜师生在月湖畔相聚,使我怀念起与我们共同工作过的已故领导和老师。他们是徐峰局长、钱念文副校长(市人大副主任)、金湘泽、马孟宗、阳光发、贺福康、郭燮扬、丁言沁。特别是金纪贤老师,2006年11月16日贸城饭店聚会时还健在,12月17日突然脑溢血病逝。这些老师们音容笑貌,还活在我们心中。愿他们在天之灵,安息吧!
《东胜记忆》文集征稿启事
欢迎东胜老师和同学来稿,内容包括:1977高考经历、东胜路学习生涯回顾及对老师的追忆缅怀、毕业后工作中的甜酸苦辣及同学聚会活动等。文章体裁不限,字数尽量控制在三千以内,并附上作者姓名和班级。来稿编辑后在都市头条发表,同时收录于《东胜记忆》文集供全体师生共同分享。
编者联系方式:罗维开,电话号即微信号13396684784 邮箱923739913@qq.com 欢迎来稿有图有照片(包括作者个人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