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行,拜祭中华民族的祖源(2)
考古是一些学者毕生的所为。咱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头儿,只能说聚焦红山文化,来一次祖源地观光。确切的说,不是活腻了换一个新鲜的地方透气,也不是简单看风景。到赤峰来是怀着崇敬的心态。古文明,古文化,那是多么稠密的信息场。又能抻开我们认知的长度与广度,追忆几千年,上万年的过往挺有趣。网络有俗话不是说嘛,我们不可能延展生命的长度,谁也逃不脱百年,但有能力拓展生命的厚度宽度。怎么拓展呢,文化。文化是每个人精神世界的内容。有文化就有灵魂。肉体很局限,但灵魂能出窍,可以展开翅翼在宇宙无边无际的遨游。
旅游如果不带点儿文化,很可能是撂爪就忘记。地球上的这些个风景零件,无非是堆起的土堆石山,一汪水或一片水,加上草木七彩点缀,换多个几何图形,统统如此。如果不带儿故事和说叨,一切都很无趣,看多了索然无味。
自古以来,就有说道,"国之大事,在祭与戎"。敬天感恩,不忘先祖,属于天大的事儿。这种文化的提倡甚至大过国家的安全。祭,实际上是对大自然与先人的崇拜,文化的承继。戎,是战争。国防安全,强兵护卫疆土不受侵犯当然是大事。通俗些理解,祭不仅是一般理解的祭天祭地祭神祭先祖,是对文化的充分尊重。世界文明古国,华夏族源远流长,有较好的继承性。就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祭还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21世纪科技突飞猛进。人们却惊呼,资本横行,道德沦丧,精致的利己主义。心无所依为什么,人的本性正逐渐丢失。快忘记了人是只不过是这个星球的普通生物。
走的迷失了,不知道怎么往下活了。最好的方法是学习电脑操作。程序一塌糊涂时,将其关机归零。回到过去,回到红山文化,看看人类是怎么出发的。
哲学经典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到赤峰看一次红山文化,就是祭的内容。华夏民族从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迈出文明的一步,多么的不容易。
国内最古老的文明痕迹,有甘肃天水的"大地湾遗址"。7、8千年前就有简单的陶器制作工艺,还有文字,绘画的雏型。人死后埋葬文化也很认真。8千年前应该是传说中的伏羲文化孕育期。造人的故事,看天象占卜,龙马河图出现。本土道家文化的源头格局很大,就是揭示自然的奥妙,人和自然的存在。
红山文化的发现,比大地湾遗址年份更早。又把实物文明前推了许多年。
赤峰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有精美的石器工具,玉器,号称找到了"中华远古第一村"。
寻根之旅能干什么,来赤峰看看,更谈不上研究考证。反正觉得人来了就好。图书馆呆的再久再用功,不如走出来站在先祖们热身的土地上,总会找到一种感觉。
咱的目的不过如此。与其把时间耗在山上和水边的风景里,不如佇立在发生故事地的空间座标上,然后可以遐思千古。
安顿好住宿。不远处就是客运中心,坐汽车也很方便。赤峰是农牧结合带,地域辽阔。
行程攻略当然是提前做过的,规划好省时省力又省钱。
该看的地方太多,美丽山水,风俗人情,草原胜景。本人出行是一根筋的思维,从来聚焦围绕专题。红山文化的概念太泛了。上千的遗址,横跨西拉木伦河与老辽河流域。没那么大的精力,只能蜻蜓点水了。码字人也不是考古学家,说道扯淡不能凭空而来。侃起来有点干货即可。
于是筛选了三个目标地。一是敖汉旗的"赵宝沟遗址”,二是西拉木伦河。三是赤峰市红山区的"红山遗址"。应该是具有代表性吧,管中窥豹,可略见红山文化一斑。
头一站,敖汉旗"赵宝沟遗址"。
内蒙古的旗相当于一个县。敖汉旗在赤峰市区以东,约有百十公里。如今交通发达,各旗县都有高速公路直达。敖汉,一听就有蒙族特色,蒙语是"老大""大王"的意思。怎么就成老大了,不知所由。正赶上是立秋日,一路走,两厢绿野辽阔,玉米,谷子长势甚好。赤峰这地儿的主要自然灾害是缺少雨水,干旱严重。路经的几条河道,如老辽河,蚌河等基本干涸,河床已是种满了玉米等庄稼。后来坐上了当地的出租车,司机谐趣的说,没办法呀,敖汉敖汉,绕不过去一个"旱"字儿。旗内有个四道湾的镇子,过去有点江南水乡的意思,一直种稻谷的,产的大米名气大。如今没水了,只能种玉米了。
做网上功课才明白,敖汉现在是全国旱作农业的一杆旗。有口号称"全国杂粮看赤峰,敖汉荞麦甲天下"。

敖汉没什么工业品牌,最响亮的名片是"敖汉小米"。种植近百万亩。还与当地人聊,国内4大名小米,山西有沁州黄,河北蔚县的桃花米,山东有两品章丘米,金米。没听说敖汉米的。一科普才知道,敖汉米是世界级的。煊耀自有背书,那就是红山文化。敖汉旗在兴隆洼镇考古挖掘出国内最早的文明。经国内外学者鉴定,出土的黍,粟等标本,证明了8、9千年之前,先祖们就开始小米,玉米的种植。敖汉小米,文化辈份如此之久远,当然非它类可比了。红山文化,可真是敖汉的独有资源。
兴隆洼遗址群,距敖汉旗政府所在地新惠镇有百十公里。说老实话,遗址群在我们的眼里,是没有任何风景可观赏的。文化人捧为至宝,一众人并不以为有什么。兴隆洼出土的文物,奠定了红山文化在华夏文明寻根探源中无与伦比的地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曙光。
红山文化之所以为考古界的王者,这片广大的地域,是一脉传承下来的。最早的"兴隆洼文化"距今有8、9千年,"赵宝沟遗址"稍晚些,有6、7千年。赤峰市红山区境内的"红山遗址"是5、6千年。在北京到赤峰火车上,路过辽宁省凌源市。一查才知道,这个叫"牛家梁"火车站的地方不简单。"牛家梁遗址"也是红山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发现了古代大型祭祀文化,距今4、5千年。置身于辽西朝阳和蒙东赤峰,你觉得哪儿哪儿都与红山文化有关系。红山文化渗透到天地之中,带入到老乡的骨血之中了。
于是选择了容易,舍远求近。到敖汉的"赵宝沟遗址"看看即可。
从赤峰回来后又做了功课,深知兴隆洼文化的含金量。真的有点后悔了。因为懒惰,留下了遗憾。只能留给以后补课了。道家爷爷们说,缺陷为美。
百度查过了,"赵宝沟遗址"离敖汉旗府所在地新惠镇有25公里。
出租司机是个60上下的老哥,他带着我直奔目标地。老司机很健谈,一路给我介绍敖汉,说红山文化。但对赵宝沟遗址,却一样的陌生。寻路只能靠手机导航。
敖汉旗的地形呈平原丘陵,大波浪的起伏。观察这里的土壤,既不是我们黄土高原的黄色,也不是辽吉黑那一带肥沃的黑色,呈褐色。果然,谷子玉米旱作物长势喜人。
导航提示距离"赵宝沟"有3公里时,拐到村道的沙石路。远方有凸起的山包。走了若干的遗址地,明白一条规律,古人从渔猎的原始时期逐渐聚居,依靠农耕生活,一般居住地在丘陵区域。因为回避水患,利于趋暖避寒,又可保证野生食物的收获。
沙石路拐到荒凉的土路。导航显示目的地到了。还有5百米。然后手机就没信号了。
于是我下了车,让司机师傅等候。自己顺着山间小道步行。四周寂无人影。地图标识的赵宝沟就在眼前。山不险峻,沟也不太深。植被稀疏,灌木丛为主。远远望去,缓坡上呈多个挖掘坑。这大概是考古工作者的作品了。感觉除了荒凉,寂静的可怖。不时有几声鸟叫。据理论描述,赵宝沟遗址片区约有8、9万平方米的样子。
就在这里,7千年前的先人已经会制作精美的陶器。他们的祭祀活动中,就把捕获的猎物形象刻画在陶器上。遗址出土了一件"陶凤杯",测定是6800年的作品。绘制在杯上的凤头,凤身,凤尾与现代凤图腾的形象极为相似,已经将凤的特征完全显现。这在史前文化发现中是绝无仅有。所以"赵宝沟文化"的含金量不言而喻。珍稀在最早与唯一。这就是"中华第一凤"。
赵宝沟文化遗址的发现,一时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轰动。2006年,赵宝沟文化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那里我默念着,老祖宗们,在天有灵了。跑这么老远,就是为了祭拜你们,瞻仰你们给后人开启了灿烂的文明。在世界民族之林给华夏人赚足了面子,太不得了啊。
佇立高处瞭望了片刻,手机拍了图。心里有了踏实感。人来了,有底了,比想多少说多少收获的实在。
读书是一回事儿,间接的阅读这个未知的世界。直接站在文化发生地感觉,用眼睛现场捕捉,生发的想象力更丰富。
虽然当天是立秋日,但还在盛夏中伏期间,又赶上晌午太阳当头照,又热又闷,汗流如洗。总是亲历了"赵宝沟遗址",心满意足,心里十分的畅快。
回返的路上,司机师傅有点儿委屈,说这荒郊野外的,给了别的出租车可不来。我说这就叫赵宝沟缘分吧。她确是你本地的文化骄傲,也不能灯下黑。涨了知识,也是一份额外的收获了。司机点点头,也觉得是这么回事儿。行路坎坷过,反倒能留下记忆。
司机师傅又有些不解。千里迢迢跑这么远,费这么大的劲,就为了看这荒土沟?咱明白师傅的所想。便和着他笑了,娱乐没内容。风景没看头。想玩儿应该去克旗。对,克斯克腾旗,贡戈尔草原,达里湖边。
我只能说心里的喜欢。这份享受是独特的。文化上一回,灵魂仿佛是受了洗礼。
当日又从敖汉旗回到了赤峰市。下个节目期待着,是心中念想的西拉木伦河……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