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
前言:
当今的许多年轻人真不知道华国锋为何许人,因为一来华国锋先生主政中共中央和中国国务院工作的时间较短;二来华先生为人低调,除了恪尽职守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外,几乎没有任何出风头、摆排场之举,所以在老百姓心目中华先生就是个平和领袖。鄙人有幸被“中央广播事业局”辖下“国际广播电台”选中,作为一名英文记者随同华先生于1979年10月底访问了英国。在短短几天的采访活动中,我有幸目睹了华先生为人处事上的不少细节,有些细节深深地打动着我,于是我在2012年出版我的处女作《岁月如重----兼谈华国锋》之前,写下了有关华国锋先生的三篇文章,即:1)浅谈华国锋(近2万字的专著);2)华国锋,一位值得尊敬的低调领袖;3)一篇发自伦敦的中文广播稿。几十年后的今天,我重新发表2)和3)在两篇短文,今天发表2), 即:“华国锋,一位值得尊敬的低调领袖”的第二部分,希望读者诸君喜欢。
华国锋,一位值得尊敬的低调领袖
文/龚如仲(Ralph)
由于事前疏忽,负责代表团日常生活的外交部随行官员也没有通知使馆为我们备饭。而当大使和大使夫人得知华主席尚未吃饭时,就立即下令:马上让厨师长安排晚饭。没想到的是,华先生这时候却平静地对大使说道:“不要忙了,伙房的大师傅们工作了一天,辛苦了。不要让他们专门为我们做晚饭了”。接着他转身问厨师长:“厨房里还有剩饭吗”?大厨答道:“只有包子”。华先生马上高兴地说:“行了,把包子热一热,我们大家每人几个包子一杯热水,就可以了”。尽管我们这些记者们奔走了一天,又饥又渴,这时候都特别想美美地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然而听到身为“一国之君”的华先生的一番话,都深受感动。也许每个记者都会像我一样,在心里想:“华先生真是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值得尊敬的国家领袖啊”。
讲完上面的两件趣事,我突然又想起另一件与华先生有关的小事。华先生未当党主席和总理之前,早已被调到中央任政治局委员兼国务院副总理一职。而华夫人当时是我所工作过的外贸部属下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的人事处长。华夫人姓韩,身材微胖,是一位行事稳重、为人谦和的人事干部。她在公司工作多年,但我们许多人都不知道她竟是大名鼎鼎的华国锋先生的夫人。而且在华先生被毛泽东先生以“你办事,我放心”的最高指示选定为可靠接班人之后,华夫人就悄然离开公司。后来又作为第一夫人而隐于幕后(她不在公共场合露脸)。即使华先生出访英国时,华夫人也未随同前往。由此可见,华先生的行事低调不仅表现在处理国务上,而且也反映在他对家人的约束上。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如此低调和怯场的政治人物是很难在政坛高层长期立足的,这也就注定了华先生上台不久便不得不主动辞去中国共产党主席、军委主席和国务院总理的三项职务的命运。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有关华先生的政治生涯。
华国锋先生真名叫苏铸,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一个制革工人的家庭。当他只有16岁时,华先生就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革命。后来,他一直担任着抗日游击队队长的职务。1940年,华先生官拜山西交城县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华先生担任了湖南省湘潭地区地委书记的要职,后又升迁为湖南省省委书记。由于湖南湘潭是毛泽东先生的故里,因此这位湘潭市和湖南省的父母官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毛泽东先生的格外青睐,这也许是为什么毛先生临逝世前专门选定华先生为接班人的原因之一。中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的第五年,也就是1971年,华先生从湖南调到北京,进入国务院,正式开始了他在中央的政治生涯。由于华先生不但为人正直、厚道,而且又忠心耿耿于毛泽东先生的治国大略,所以他很快便得到了毛先生的器重。他1973年进入中央政治局,197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后,接任国务院代总理要职,正式进入中央最高层。
华先生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在1976年10月主动联合老帅叶剑英,一举击跨“四人帮”,登上了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宝座。然而历史证明,华先生并不具备一代领袖的雄才大略,只不过是一位如流星般一瞬而逝的过渡性人物。一如邓小平先生所言:“华国锋只是一个过渡,说不上是一代领袖。华国锋本人只是继承了毛泽东的治国方略”。然而我个人认为,华先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低调领袖。
华先生于1980年退出政坛后,晚年生活很有规律,心情也很平静。偶而外出转一转,有时过年过节时也看看老领导、老战友、老部下。直到2008年8月20日,华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死后华先生的骨灰被送回他的老家山西交城县。当地政府特秏巨资在离交城县北约三公里处的卦山建立了一座总面积达3.4万平方米的“华国锋陵园”。这座陵园的建立不仅表达了华先生家乡人民对这位前中国领袖的缅怀和敬仰,同时也大大促进当地人文旅游业的发展。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