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新生入学时
荣玉奇
每年的八月底九月初,是新生入学的日子。每逢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五十多年前,我中考被省城一所中专录取后,我远离家乡,到省城新的学校报道的过程。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但是这件事就像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
我有一篇回忆散文,就回忆了我一路去省城读书的过程,被刊登在《牛城晚报》上。
下面就是这篇回忆散文:
又到新生入学时
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莘莘学子踏上新的征程的季节。每年的八月底、九月初,是新生入学的日子。我的一位外孙女初中毕业,考入高中,今天走进新的学校。看着外孙女高高兴兴迈入高中的校门,我不禁油然想起50多年前,自己初中毕业考上中专,去省城读书的情景。
半个多世纪前的1965年,我初中毕业,参加完中考,就在农村的老家等待考试结果。那个年代,不像现在信息很发达,可以网上查分、查录取结果。我在家里苦苦等了20多 天,录取通知书终于寄来了——我被省城的一所省部级中专录取。
记得当时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父母异常高兴,家里如遇盛大节日,我母亲又是烧香又是拜佛,感谢神仙保佑我考上了中专。因为在那个时代,考上中专,就意味着有了饭碗,就意味着有了前程,就意味着可以脱离农村到城里去工作,就意味着着可以成为商品粮。而当时“商品粮”在农村是个极具诱惑力的字眼,也是很多年轻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然而对我来说,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没有白上初中,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忧的是一上中专,与大学从此无缘,自己的“大学梦”从此就彻 底破灭了。
开学的日子很快就到了,我记得清清楚楚,就是9月1日这一天。我就要远离家乡到省城去读书了,父母对我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这注意那。因为父母知道,在这之前我还从未出过远门,还没有坐过汽车和火车,甚至没有见过火车什么样,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土孩子,因此父母对我出远门,很不放心。所幸临村一个同学和我考的是同一所学校,这样我们可以结伴而行。那个年代还不象现在,家长都送孩子到学校,父亲只把我送到乡政府的汽车站,剩下的路程就靠我们自己了。
我记的十分清楚,那一年我才16岁,除了读了9年书还没有什么见识。在这之前,离家最远的一次,就是到县城参加中考。县城离我村15公里, 那时感觉县城很大很大,不仅县城的中学比我们的中学大好几倍,而且县城有百货商店,有电影院,有饭店。对我来说,最具诱惑力的是县城有一家书店,里面有很多很多书,而我就读的初中所在地及乡政府所在地都没有书店。也不知哪里来的一股勇气,这一次,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到离家乡几百里之外的省城去上学,分外高兴和新鲜,我并不感到陌生和胆怯。
当我登上汽车,挥手和父亲告别时,还是颇有点恋恋不舍,心中有几分眷恋,有几分留念。不舍的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亲情,不舍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留念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生情;眷恋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同窗友情。
我和那位同学登上汽车,发现汽车上的乘客中,有不少也是去上学的学生,有几个还欢快的唱起了歌,我想他们肯定不是新生。汽车到邢台后,需要换乘火车。邢台——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城市,看着宽阔的马路,熙熙攘攘的人流,街上明亮的路灯,宽敞的火车站,我想城市和农村区别好大呀!
我们乘坐的那趟火车开车时已是夜间,尽管我无法欣赏车窗外的景色,但看到火车就像一条长长的房子,那一节一节的车厢,要比汽车大好多倍,我感到很惊奇;火车开动后,听着火车前进的轰隆声,听着它那高亢的汽笛声,颇有一种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感觉;黑夜中,感觉这样一条巨龙,奔驰得很快很快。这第一次坐火车的新鲜和兴奋,至今记忆忧新,难以磨灭。
火车到省城已近半夜,然而令我们惊奇的是,一出站即看到我们学校的校旗在迎风飘荡,原来学校有新生接待站,我们很高兴地直奔而去。就这样,我在省城四年的读书生活开始了,我在这里开始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农村中学的新生活,这四年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原载2022年8月29日《牛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