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名篇与秦皇岛三百期
(第八十六期)
白居易《续古诗》其三、《出山吟》
撰稿:学 贵
主播:月亮泉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其先太原,后迁居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直言极谏,被贬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世称“元白”。新乐府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因事立题。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
白居易被贬江州时44岁,此前可谓兼济天下时期,所作170多首讽喻诗,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此后可谓独善其身时期,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他多有赞誉伯夷、叔齐的诗篇,常以他们自比贬官身世,兼有兼济天下、独善其身双重之意。
《续古诗》其三
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
岁晏薇亦尽,饥来何所为。
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
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
枥马非不肥,所苦长絷维。
豢豕非不饱,所忧竞为牺。
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饥。
诗中对夷齐采薇而食悲愤而又无奈的心情做了细致描绘,对二人宁可忍受饥苦而不变节操给予了赞颂。白居易作为刚正清廉、特立独行的仁人志士,是以夷齐崇让、昭义的精神作为人生坐标的。
白居易诗歌的突出特点就是通俗晓畅又章法多变,有意到笔随之妙,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但通俗决不是肤浅,晓畅也决不失其流丽。语言浅显平易,更善于在篇末或篇中运用一二警句统摄全篇,达到言浅意深、平淡中见警奇的效果,这从上面这首《续古诗》中可见一斑。再如《轻肥》诗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吃人。”《红线毯》诗说:“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卖炭翁》诗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深刻的思想以浅显平易的语言道出,不但不削弱思想的力量,反而更易入人心脾。
白居易咏夷齐诗歌,所见还有《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从中可看出他对权贵抱着不合作的态度,其十六体现了对伯夷由衷的赞誉: “太公战牧野,伯夷饿首阳。同时号贤圣,进退不相妨。”《访陶公旧宅》一诗对夷齐体现的是豪壮:“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
白居易被贬官之后常以夷齐自比,例如下面四篇,字里行间,体现了知足者常乐的乐天派思想。《首夏》诗说:“食饱惭伯夷,酒足愧渊明。”《履道西门二首》诗说:“夷齐黄绮夸芝蕨,比我盘飧(sūn)恐不如。”《题座隅》诗说:“伯夷古贤人,鲁山亦其徒。时哉无奈何,俱化为饿殍(piǎo)。”再如:
《出山吟》
朝咏游仙诗,暮歌采薇曲。
卧云坐白石,山中十五宿。
行随出洞水,回别缘岩竹。
早晚重来游,心期瑶草绿。
大意是:
早晨游赞仙境,傍晚唱起采薇曲。
我躺在云朵上,坐在洁白的石头上,身处山中的十五个星宿之间。
我随着出洞的水行走,回头与岩石旁的竹林别离。
早晚还要再次来游,心中渴望着看到瑶草的绿色。
赏读白居易诗,记感如下:
倡导诗歌新乐府,
文坛领袖享中唐。
古贤常现情怀里,
晓畅通俗韵味长。
**********************
名诗词关涉秦皇岛;秦皇岛人名诗词;名诗词写于秦皇岛——《诗词名篇与秦皇岛三百期》内容的基本架构。
撰稿:李学贵,秦皇岛市政协第八届至第十届委员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曾任秦皇岛碣石暨徐福研究会顾问。主编《秦皇岛市政协志》、《秦皇岛市政协文选》,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人物/诗词与党史——庆党百岁百期》在京津冀头条专题连载,博得广大听众、读者青睐。

主播:王庆阳,网名:月亮泉。退休前曾任秦皇岛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卫生学校、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党委书记。个人专著《养正新论》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热爱生活,喜欢用诗文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副主任,秦皇岛市朗诵艺术团秘书长。喜欢用朗诵,为多个平台主播,用声音倾情传递正能量。在河北省文研会举办的“红色记忆 百年风华”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朗诵活动中荣获“最美诵读者金奖”。 2023年荣获都市头条“先进工作者” 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