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孩子曾经问我:妈妈,你为什么只喝茉莉花茶?我说喝了几十年已经习惯了。记得开始喝茶,还是1971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店里的老师傅都喜欢喝茉莉花茶,时间久了我也就随着她们一起品尝,渐渐地这股清新淡雅的香气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物资匮乏的七十年代,烟酒糖茶都是重要的供应物资,茉莉花茶作为当时流行的茶种之一,因其独特的香气深受人们喜爱。当时商店里的茶叶没有独立包装,基本都是几十斤的大袋散装,顾客买的时候现称现包,所以我工作之后要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称重打包。打包是一项技术活,如果包不好茶叶很容易漏出来或者纸包散开,师傅们手上活儿都很麻利,我学的也用心,不长时间就出师了。那时县里只有零星的几个商店,顾客多的时候经常排队,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往往在早上根据一两、二两等常见的购买重量,预先将茶叶分包好,并细心地用纸绳扎紧,确保每一包都既结实又美观。 早上茶叶包好之后,就有了一天里难得的轻松时光,我每天都会替们泡好茶,再一一倒入她们自己的杯子里。突然有一天一位师傅问我为什么天天喝白开水,不和大家一起喝茶。我老老实实的说以前在家没有喝过,她说喝几次就习惯了,于是我每天早上都随着师傅们一起喝茶,看茶叶在水里起起伏伏,这一喝就是几十年。从最早的两块钱一斤的碎玉兰,到现在品种越来越多样、价格也越来越昂贵的茉莉大白毫、茉莉龙珠、茉莉银针……那时候即使再忙碌,我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喝一杯茉莉花茶,更多的是缓解身体的疲乏,却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想想茉莉花茶是如何窨制的。
退休之后来到青岛,随着小外甥的逐渐长大,我也有时间看看女儿书柜里各种杂书,其中就有基本关于茶叶的书,让我这个喝了几十年茶的人对茶叶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茶的世界远比我想象的更为广阔和深邃。书中不仅有对各类茶叶的详细介绍,从绿茶的清新到红茶的醇厚,从乌龙茶的半发酵魅力到白茶的自然原味,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对茶艺和茶道的阐述。原来,泡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或提神,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品味。 现在家里的天台上养了两盆茉莉花,枝繁叶茂,几乎每天都有花骨朵。虽然茉莉花茶的制作标准要求“茶叶不带花渣,花渣不带茶叶”,但是我更喜欢每天摘几朵茉莉花放在茶杯里,看茉莉花在水中缓缓绽放,洁白的花瓣与清澈的茶水相映成趣,仿佛在与自然对话,感受到了时间的静谧和生活的安逸。
韩云令,女,汉族,1954年10月生,商河县尹巷镇韩胡同村,1971年参加工作,现已退休,一生于名利无缘,平时只喜欢读书,国画,努力用文笔记录生活所思所想,用画笔描绘所见所闻,曾在齐鲁晚报壶点号发表诸多文章。还有发表于稻田文学的《老年学画》和北京头条《母亲的针线活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