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与黏豆包
——第40个教师节前观看电视连续剧《春风化雨》有感
文/吴铁生

每年金秋九月,都会有那么多幸运的学子踏入985和211的大门,这是他们的理想与荣譽,是他们勤奋努力刻苦攻读应得的回报,他们光宗耀祖,他们前途无量,他们成为家庭成员,邻里乡亲,朋友伙伴的骄傲自豪和街谈巷议的焦点话题。毫无疑问,他们能从小学初中高中的千军万马中胜出,足以证明自己不愧为天之骄子,他们被赞誉为学霸,被视为学弟学妹的榜样和楷模,他们一时间成为风光无二的耀眼明星。此时我想到的却是黏豆包。
黏豆包可以说是东北的特色食品,也是一种大众食品,它以软糯的面皮和甜蜜的豆馅儿为很多人所喜爱,甚至百吃不厌,相信再不会有人像多年前的老外疑惑餃子和月饼馅儿如何进入里边了,但是你真的知道黏豆包制作的全部过程吗?
黏豆包的食材看似很简单,仅黏米面和小豆而已。黏米面可由大黄米碾压所得,大黄米是糜子的果实颗粒,糜子属黍类。也可用黏大米面,以前也有用小黄米磨面的,小黄米是黏谷的颗粒果实,也称粟米。黏大米面儿的黏豆包色白透彻,大黄米面的亮黄诱人,而小黄米面的则相对暗淡也不够黏。
在传统的东北农村生活中,淘米和做豆腐杀年猪一样是春节前的大事,是要请人帮忙的喜事。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会聚来帮着忙活个热热闹闹。那时候不是买回来现成的面粉,而是起早开始淘米,有帮忙儿的还自带笊篱,几个人同时下手开工,一淘就是一大锅甚至几锅,自家的大盆小盆都用上也不够,还得借些容器用来控米沥水。淘米是个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尤其是小黄米不好淘,一旦淘涝汤了,碾压时就会成了饼儿,淘完略微潮乎儿干爽儿的才适合碾压成面。最早由人工推碾子,后来多由毛驴拉磨,再后来才用电磨。淘米为啥要起早?因为赶上年前淘米人家多,到碾坊要排队,有时清早排到晚上才磨完回来。下边的工序是发面,把面和好装在大盆或小缸里,放到热炕头儿,还用棉被捂严实儿的,待发好了后再搋面,发大劲儿有酸味儿就不好了。搋面是个力气活儿,一般要由家里的男子汉或大小伙子来完成,当然也有女汉子巾帼不让须眉。在磨面的同时就有人用红小豆或赤小豆烀豆馅了,烀小豆要讲究火候,千万不能火大烀煳巴了。烀熟后用木铲或勺子把小豆捣碎成泥备用。小豆馅里加了糖,家有小孩子自然早就等不及了,那就让孩子先尝为快

像包饺子一样,包黄米团儿(有的东北人把黏豆包儿称为黄米团儿而不是黄面团儿)也是多人共同参与的群体劳动。这个过程才最能说明我为啥把考入985、211的学子称之为黏豆包的原因。你看那主人带着前来帮忙的张妈、王婶儿、李姨、赵叔们围拢在一起,或坐或站,各自拿出本领,施展手艺,为黏豆包的成型而全神贯注地投入。包豆包看似不起眼儿很容易,个中的门道儿只有操作者自己心领神会,把备好的面盆馅盆放在中间以便人人都能够得到,各人伸手用母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捏取一小块儿适量的黏面,然后双手把面捏成薄薄的窝头状托在左手心,右手再去捏取豆馅儿,仅用母指食指中指即可,拿多少馅儿人的心里自是有数,攥成一个团儿,放到面窝窝里,把馅儿填满后用母指把豆馅按得实实的,把左手弯成杯形,虎口朝上握着,右手把黏面的边儿往中心窩严合实,然后左手保持杯形平端,右手以食指中指抵住黏豆包儿的底部,两手合力相向挤压,每用力挤按一次两手臂随之自然揺动,每动一次左手里的豆包依一个方向转动一点儿,在手掌和大鱼际间逐渐成型,哪儿的皮儿薄哪儿皮儿厚自然得到调整,如此几经挤捏一个原本略显粗糙的面团儿就成了一个光润细腻形状规则的黏豆包儿。这期间,人们如同“把酒话桑麻”般面带喜色地谈论着大事小情,交流着操持家务的心得,分享着子女成长进步的喜悦,盘算着年终收入会不会增长。不经意间成型的黏豆包由一个到几个,一排排整齐均匀地摆满了一盖帘儿。像等待检阅的士兵,像持证待考的学生。
那主人和前来助阵的亲戚邻里就像班主任和语、数、外、理、化、生等各科老师,看着一帘一帘的豆包装进锅里犹如把学生送进了考场,等待的过程中难免让人心里充满焦虑和期待。直到豆包圆满出笼才安心地舒了一口气,待金榜题名时自然会为那些经春风化雨般挤捏按压成型的金娃娃银娃娃喜不自胜,他们为自己所做的简单平庸的事儿大功告成而庆幸,这些被人称为臭老九的人互祝“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他们并不自诩为春蚕、蜡烛、铺路石,惟祈盼这些985、211的黏豆包未来可期,能够发挥最大的热量和能量。
2024.08.30长春
九洲墨韵聆听诗者心声,涤净灵魂尘埃!
图片悠然真迹,版权原创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