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
6,皇权的障碍
皇帝给人的印象是什么?现代人主要是从小说演义,影视作品中来了解离自己已经渐行渐远的帝王时代和几千年帝制时代的帝王们。在大家的脑海里都会形成一种抽象的认识。一个身穿黄袍,衣冠华丽无比的人物端坐大殿之上,下面低头站立着衣冠楚楚的各部官员大臣。皇上一怒百官惊惧。某大臣一言不慎轻则丢官降级,重则瞬间成狱囚,还将面临血光之灾。若惹得皇上若高兴了,或许是加官进爵,平步青云。皇帝在众臣心中如猛虎在侧,不敢不愄不可不惧。在亿万黎民百姓心中,一生只听说有皇帝这个极其庄严神圣的东西存在,但一生一世却从未见到过这东西长什么样?皇帝在亿万百姓心中就是天神一样的存在。
古代皇帝的权利和威严究竟有多大?
中国几千年的帝制时代,从秦汉一直到清朝结束,历朝历代都是有法律的,皇帝这个特殊而又崇高的职业,并非完全是很多人想的那样权利大到了随心所欲无法无天的地步。现代人对古代帝王的了解很多只是停留在各种小说演义和宫庭影视剧中。什么皇帝在大殿上生气了命令殿外侍卫将某大臣拖出去斩…小说也好影视剧也好都属于文学的范畴。文学家不代表就是历史研究者,里面会出现很多脱离实际主现臆断的东西就不足为奇了。
古代帝王们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也有一定的限制。人性的恐怖与大权相结合带来的不可想向之后果,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们也想到了的,因此在设计国家机器时也作了一手防犯准备。皇帝是一国之中最大的官,甚至是很多规则的制定者,如果没有任何法律法规相制约,创业的帝王们岂能放心的离开这个世界。这就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宪法”→祖制。祖制是一种特殊的法律体系,旨在规范皇帝的形为,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祖制的内容包括国家权力的分配与制衡。朝廷运行机制,重大事件决策、重要官职任免等等,对外涉及朝贡外交,近身群体…与祖制内容相关联的事项,这些规定要求皇帝在重大问题上遵循祖制,否则其意见或决定将被驳回或宣告失败。例如在明代万历皇帝一次要降级罚金来处罚一个大臣李可献,但交到内阁首辅王家屏手上,王看了觉得李可献没有错,就驳回了皇帝的批示。
此外,祖制还特别强调了对皇帝个人的规范,旨在规制皇帝的个人行为。历朝历代开国皇帝及前几任皇帝所确定的祖制,内容明确了后代皇帝的行为规则和前进方向。例如在明清两代的《宝训》、明代《皇明祖训》等文献中明确规定了后任皇帝必须严格遵循的祖制家法。因此中国古代皇帝确实也要受到本朝法律的制约。这些法律和规范通过祖制驳议制度确保了祖制相关规范的有效实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帝权力滥用,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法律的权威。
有个历史小故事,西汉文帝时期,一次皇帝的车马被一普通百姓给惊了,害的皇帝刘桓差点从车上掉下来,这个惊了车马的人也被抓了,这在古代叫“犯跸”。作为一个特殊案件后来就交给廷蔚张释之来审,张释之经过审理调查发现此民并无主观恶意,就按照法律的一般规定罚金四两。汉文帝听说后很不高兴,指责张释之判的太轻。说:幸好是朕的马温顺,如果是别的马朕不就从车上摔下来了吗!张释之说: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要判重了会使法律在人们心中失去威信。当时要是直接杀了此人也罢,现在既然交给廷尉处理,而廷尉又是天下司法的标准,一有偏差就会使天下司法官丢开法律随便处罚他人。因此只能严格按照法律判决,希望陛下体察!最后文帝还是肯定了张释之是正确的。
还有一次,有人偷了汉高祖祠庙塑像前的玉环,小偷被抓住。文帝刘桓知道后大怒,此案由廷尉来审理,张释之最后就按有关偷盗宗庙器物的法律规定判处该犯弃市(杀头)。皇帝知道的又是严厉指责张释之重罪轻判。张释之见皇帝大怒就免冠叩头,说道:现行法律并没有规定偷哪个庙罪重,偷哪个庙罪轻的规定。现在有人偷了高祖庙内的器物判族刑,万一有愚民在高祖坟墓长陵上抓一把土,陛下将按什么法来判罪呢!。文帝哑口无言,再次承认张释之的做法是对的。
有的现代公知常说封建社会就是奴隶社会,一国之中除了皇帝是自由的,所有人都是奴隶。实话说皇帝也并非就是绝对的自由人。自由与不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历朝历代那些荒淫之君,在宫外寻欢作乐,很多是偷偷翻墙出去的。
再比如,皇帝欲要无缘无故废掉皇后也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放在今天百姓家里,婚姻自由,上午俩口子吵架下午就可以到民政局办理离婚。恰恰是最有权势的皇帝还做不到。废黜皇后不是皇帝个人想废就能废的,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还要经礼部核决,如果皇帝决定好了,他将通过“三请收回成命”的流程进行。这个过程一共需要八十一天,如果在这八十一天内皇帝都没有改变主意,那么皇后就会被废黜。清朝的顺治皇帝为废后同大臣们斗气斗了两年才实现废后。唐朝高宗皇帝李治为废原配王皇后用了五年多的时间。
再比如,清末的光绪帝,这是一位有着很高政治觉悟并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可以说是清朝二百六十多年帝王才华的最后一束亮光。1898年的维新变法,他尽量利用皇权体制集中权力办大事的优势来推动全面改革。依康有为的建议,一百多天里就颁发了一百多道圣旨,以皇帝命令的传统方式来推动改革,当时称为“诏定国是”。可惜他的所有改革命令,封疆大吏们不支持不执行,除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外,无一行动,就是陈宝箴支持改革,下面的反对浪潮也是十分汹涌。慈禧太后和众多顽固派大臣手里除了握有军权实权还有一张对付皇帝的王炸就是“祖制”。一旦触及祖制,莫说没有实权的皇帝无可奈何,就是改革者是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妥协。最后改革彻底失败。
那有人会凭借小说和影视剧中的故事情景认为皇帝有任意杀大臣的权利。实事求是的说,皇帝可以杀大臣,但没有达到随心所欲想杀谁就杀谁的自由。古代的皇权体制也是有依法治国思想的。
虽然皇帝拥有极高的权力,但他们并不拥有任意杀大臣的权力。例如比较典型的明朝,明代政府对于官员的处置有着一套相对严格的程序和规定,尤其是在对廷杖和大臣的处决方面。廷杖作为一种惩罚手段,虽然存在,但也不是皇帝可以随意使用的,廷杖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包括皇帝发出命令,司礼监太监出帖加盖印信,刑科给事中审核签批等步骤。最后由东厂、西厂丶锦衣卫执行。这表明,即使是廷杖这样的惩罚措施也是须要走完法律程序和部门审核的。
对于大臣的处决,明代主要处罚的罪名有两种,即“谋逆”和“失机”这两种罪名相比其他可能的不听话、结党胁君更为严重。因此只有在这些特定罪名下,皇帝才能对大臣进行处决。比如明史上最大一桩冤案,袁崇焕被捕下狱后是交给锦衣卫这个国安部门来审理的。锦衣卫给袁祟焕定了九条罪。最后由镇抚司(锦衣卫下辖机构)押赴刑场行刑。此案调查审理到行刑长达八个月。
例如明末的崇祯皇帝在面对国家危机时虽然对大臣的态度显得极为严厉,甚至在一次朝会时面对群臣闹轰轰,意见不一,气愤的的他在纸上写下“文臣人人可杀”六个字,但这更多的是出于对大臣不作为和腐败的愤怒,而非皇帝可以任意杀戮大臣的证明。实际上崇祯在处理大臣时也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行事的,并没有无缘无故滥杀过大臣,综上所述,明代皇帝并没有任意杀大臣的权利。他们对大臣的处置无论是廷杖还是处决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和程序规定,即便是伪证、冤杀也要有由头合乎当时法律条文和法律程序。
除了大臣不能随便杀,就是一般地位较低的宫女或太监要杀也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理由。否则将会面临体制内的压力。例如明太子朱常洛因为一个宫女的死而担惊受怕,这说明即使是地位较低的宫女太监其生死也受到一定的保护。
我们今天的人如何来看待古代帝王们手中的权利大小呢?
古代帝王们手中的权利从来是和个人意志相结合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结合决定了王朝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就中国史而言皇帝手中的权利和能量从来不是一个衡定的概念,而是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皇帝而不同。皇帝们的权利与能量从古以来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制约。
第一是伦理因素。比如清史上的嘉庆皇帝,虽然继位了,但自己的权利少的可怜,所有军国大事大政方针仍然由退休后的乾隆太上皇作主。太上皇不死,你就是个名义上的皇帝,并不是实际上的真皇帝。再比如光绪帝和同治帝,都是名义上的皇帝,在幼年时完全是摆设,一来年幼无知没有能力亲政,这时两个坐在帘子后面的女人东太后和西太后就成了控制实权没有名义的真皇帝。待小皇帝成年后,母后不死,仍然牢牢地掌握着大权,年轻皇帝又必须无微不至地尊重母后,这样年轻皇帝仍然没什么权利和党羽,而且有私心的太后还在也绝不允许皇帝有党羽。光绪皇帝连决定皇后的自由都是没有的,大婚都必须接受西太后的摆布。所以维新变法必然失败。这些例子在几千年的王朝史上很多啊!
第二是权势因素。比如历史上西汉的汉武帝在世时一言九鼎,群臣惊惧,但在武帝儿子刘弗陵继位后由大臣霍光辅助。刘弗陵死后没有子嗣,于是在近支宗室中找了一个叫刘贺的小娃娃来当皇帝,当时整个西汉朝廷都是霍光的党羽,因此霍光即便把刘贺扶上了龙椅,也能利用自己的强大势力将没有根基的小皇帝拉下龙椅。后来汉末,董卓可以凭军权在握废皇帝又立自己满意的新皇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你说,此时皇权何足论!就是光绪帝搞的变法失败,也是受制于后党集团的强大因素。整个朝廷全是太后的人,谁都可以不卖皇帝的账。以至于后来变法失败,皇帝被囚禁瀛台,这在当时体制下是非法的,但聪明的西太后和狡猾的亲信大臣把非法变成了合法。说皇帝有病必须休养,避开了“圈禁丶囚禁丶软禁”这些不敢用的词。这样对国内国外都有一个合理合法的交待。
第三是祖制因素。祖制因素是一个对皇帝行为有所约束但又是非常脆弱的因素。在正常情况下皇帝要突破法律和体制因素实现其个人意志是一件可以攻克的关隘。例如唐朝的高宗皇帝李治想废掉自己的原配王皇后,立武则天当皇后,虽然大臣不同意,体制有障碍,但凭武则天的聪明,李治的权力,所有的障碍都可以一一破除。皇帝掌握着大臣的地位升降,甚至身家性命,先礼后兵,还不行就找你的问题,最后大臣不得不妥协退让。再例如汉文帝刘桓没有族诛偷圣庙的人,是张释之坚持依法办事才保住了许多无辜的人头。但若文帝是个暴君昏君,硬要非杀很多人不可,怎么办?好一个敢硬杠领导的人,把你撤了,换一个言听计从来当廷尉,这样就能实现个人邪恶的意志。历史上只有明君遇上了贤臣才有这样的千古佳话。因此祖制(体制)对皇帝的能量发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并不大。
皇权的障碍从来没有统一的是非定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不同才华的人当政的情况下,这种障或许会成为防止王朝滑入深渊的刹车,或许会成为阻碍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一道不可逾越的深沟高垒,比如维新变法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