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美人
開甯.宁夏银川
在中国古代,把女子跟花相比的诗句数不胜数。例如,《诗经.周南.桃夭》有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杂诗》有句"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唐代诗人李白《清平调.其二》有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等等……
桃花,自古为人们所吟诵,最常与女子联系在一起。唐明皇李隆基在御花园中曾摘桃花,插在杨贵妃头上,喜形于色地赞道:"此花尤能助娇态也"。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当漫天桃花在空中飘舞,会想到可怜的息妫。息妫是春秋时期息侯之妻,一次到蔡国探望姐姐,姐夫蔡哀侯对她失仪无礼。息侯一怒之下,引楚兵入境,灭了蔡国。成为阶下囚的蔡哀侯嫉恨息侯,便在楚文王面前极言息妫的美色,说她:"目如秋水,面若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世上无有其二。"果然楚文王闻色心喜。灭息国,夺息妫为夫人。据闻,后来息妫伺机逃出与息侯双双殉情自杀。时值三月,桃花盛开,楚人便以息妫为桃花夫人,立祠以祀,后人又封她为主宰桃花的女神。
谈到花美人更美,还是是会联想到"羞花"的杨玉环。杨玉环初入宫时,有一天,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因此被称为"羞花美人"。
据说,唐明皇李隆基在沉香亭与杨贵妃观赏牡丹时,传命李白作新诗。当时李白在酒犹未醒时,挥笔写就《清平调》三首,其中一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的诗句,将牡丹与杨贵妃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
还有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形容唐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犹如沾着雨点的梨花。宋代赵福元《梨花》:"玉作精神雪作肤,雨中娇韵越清癯。若人会得嫣然态,写作杨妃出浴图。"作者将雨中梨花比作刚刚出浴的美人,平添了梨花娇美的风韵。
古代还有一个《花朝节》。清人蔡云有一首有名的诗《咏花朝》:"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其实花朝节溯源可能更早,春秋时期的《陶朱公书》就有"花朝"的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到了南北朝,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有言:"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诗中将"花朝"与"秋月夜"并列。而唐代诗人徐凝在《二月望日》中咏唱:"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可见那时的仲春月半花朝节,比起仲秋月半的中秋节来,在人们心目中更胜一筹。
以前看《红楼梦》时,很喜欢林黛玉这个人物。虽然黛玉的缺点很多:如"懒惰、小心眼、刻薄、持才傲物、多愁善感……",不如薛宝钗的"大家闺秀、宽厚稳重"。后来才发现,其实曹雪芹也很偏爱这个人物。林妹妹的生日就安排在传统的花朝节这一天。他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金陵十二钗,皆为花神转世,将林黛玉的生日定为二月十二花朝节,以此暗喻为众花之首。因为在他的心中,林妹妹就是"百花之神"。
时至今日,世人已经不一定知道古代还有个芳香四溢的花朝节了。然而,花与美人的故事却一代代的流传了下来。正所谓:花儿绽放如诗画,美人相伴更添雅;花开时节动京城,美人一笑更倾城……
刘开宁写于2024年9月2日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