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的故事
文/郭有三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作者就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数理学家邵雍。他作诗赞牡丹:“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该诗通俗易懂地描写了诗人对洛阳牡丹的喜爱,展现了其对家乡洛阳的美好期待和推崇。今天让我们从邵雍故居出发,去了解邵雍的传奇人生,去感受理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邵雍故居
邵雍故居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安乐村,大门原本的朱红已脱落,门上横书“安乐窝”三个大字,因此邵雍自号安乐先生。大门右边黑色的牌子上写着“先贤邵康节故居”。邵雍故居在北宋末年已衰落,到金代被改为“九真观”。直到明朝景泰年间,河南知府虞廷玺将其修复,清代亦有复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祠堂被洛河洪水冲毁。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洛阳知县马恕在如今的地点重修了一座邵雍祠。当时马恕只修建了山门和邵子祠、启贤祠,并从原邵雍祠里移来了部分石碑,保存至今的有“皇极书阁”三间、其他建筑四间以及明清碑石数方,具有一定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因此,现在的邵雍祠与宋代的安乐窝有继承关系。20世纪初,吴佩孚率部驻洛,增建了皇极阁和厢房。2011年,《周易》研究专家邵伟华出资在邵雍祠门口修建了邵雍铜像、石牌坊等,形成了如今邵雍祠的规模。200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邵雍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邵雍历史
邵雍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他12岁时随父母从今河北省涿州市大邵村迁居至今辉县市苏门山下,过着耕读生活。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少年时期的邵雍笃志好学,想走科举之路建功扬名。 但科举屡次失利后,他开始接受道家的易学理念,一心钻研先天易学。
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邵雍“以为洛邑天下之中,可以观四方之士,乃定居焉”。从此,邵雍与洛阳有了不解之缘,他的人生也发生重大转折。定居洛阳的邵雍广结当地文人志士,朋友圈里皆是司马光、富弼、程颢、程颐等历史名人。这些好友共同出资为他买下一座宅院,邵雍命名为安乐窝。每年春秋两季是邵雍外出游玩的日子,他时常乘着小马车,一个人牵着缰绳,走到哪儿算哪儿。士大夫们听到他的马车声,便争相迎接。有人甚至另建房屋给邵雍居住,以恭候他的到来。
据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邵雍尤其喜爱牡丹,每到春天牡丹盛开之时,他都头戴牡丹,优哉游哉地从天津桥上经过,并作诗《插花吟》记之: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 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邵雍于安乐窝去世,葬于今伊川县平等乡平等村。由于他在理学上的巨大成就,程颐用“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雍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雍其人。
三、邵雍功绩
其一,邵雍定居洛阳近三十年,不求功名利禄,安贫乐道,精心读史、写史;研易、画先天图;讲学、著书,创办安乐书院,在此著成《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伊川击壤集》等传世经典。
其二,邵雍开创先天易数理论。他绕开《周易》的卦爻辞和《易传》的思想原理,始终把《周易》中的“数”,作为推衍天地万物之理的出发点,特别是他提出了《周易》六十四卦的新排序方法,这个排序的新方法遵循一个法则,当时被称为“加一倍法”。后来,他的这种学说传播到欧洲,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据此发明了二进位制,现代人们据此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其三,邵雍创立了新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在《皇极经世》中,他采用了独特的“元、会、运、世”方法,编撰了世界历史年谱,去诠释历史发展固有的规律法则。此外,邵雍还提出了中国历史演变的“皇帝王伯”四阶段说,打破了王朝史体系,按四阶段递嬗原理,编撰了中国历史年鉴。
四、邵雍文化
邵雍与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 邵雍在《观物内篇》中主张“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认为学习不但要在认识上有所提高,而且要身体力行。笃学即勤学,强调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反对虚假与浮躁之风,尚行提倡实际行动指导实践,笃学尚行强调做学问要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笃学是基础,是前提;尚行是关键,是途径;笃学尚行既是其为学之道,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的为人之道和为师之道。
北宋五子之一张载有句名言,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不仅表达了张载对个人、社会乃至宇宙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和社会担当。同时也体现了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继往开来”等理念的集中体现。它们被现代人广泛传颂,成为激励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郭有三,笔名安乐书生,现居住于洛龙区安乐镇,现在农行洛阳分行工作,是一个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作者。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于市场营销、信贷管理工作,其撰写的《信贷资产良性循环的实践与探索》一文,在河南省农行交流学习,关于信用卡、零售业务、信贷方面的工作心得在农行总行发表,在省市级媒体发表宣传报道及文学作品多篇,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业余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