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滩
人过五十,身体渐呈衰退之势,体力大不如前。“五十而知天命”,陪伴了自己半生的这身皮囊也该关心一下了。回想自己幼时体弱多病,上学后也没什么正规体育课。放学后,提上筐,冬天去坡地里拾柴,就像当年样板戏《红灯记 》里的李铁梅,提篮小妹拾煤渣,供家里烧火做饭用。春夏秋则去田间地头砍草拔野菜,喂猪、喂羊、喂兔子,补贴家用。说起体育,唯一的就是夏天和小伙伴一起,在河湾里瞎扑棱,学会了“狗刨”,也没人教,纯属野路子,游起来又慢又累,根本没法和正规游泳比。那时农村学校没有寒暑假,但有麦假秋假,麦收和秋收季节帮助生产大队干农活,繁重的体力劳动也锻炼了身体,在劳动中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后,由于懒惰,托词工作忙、事务多,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透支了很多。
这一年秋天,在一个周末的早上,起来散步,走到附近居委会建的活动中心,看到宿舍院里的一些老年人在学练太极拳。领拳的是单位早已退休的一位老处长,年龄已逾七十。我在一旁观看,练完后老处长告诉我,打的是杨式八十五式太极拳,刚学时间不长,欢迎加入一起练习。他还说,你平时工作这么忙,身体不能出问题,身体是自己的,都给你攒着呢。听了这番话,我有所触动。是啊,工作虽然压力大,但每天早上抽出一小时的时间锻炼还是有的。
第二天早上,开始加入练拳的队伍。因为没有专门的老师教拳,只能是单纯的跟在他们后边生硬的外在模仿,动作笨拙僵硬,很是难看,引来行人驻足观看,有的甚至笑出声来。强撑着比划了下来,老处长说,只要想学就不难,学太极拳急不得,贵在坚持,“功夫”就是“工夫”的长期积累。跟着比划了好几天,还是没找着感觉,一个动作没学会。心想自己在单位大小也是个头头,整天跟一群老头老太太混在一起,别人会怎么看,有了想放弃的念头。可转念又一想,锻炼身体是自己的事,又不丢人,管别人怎么看。在锻炼身体方面,还真得向老年人学习。坚定信心,向老年人学习,每天锻炼一小时;向年轻人学习,每天看书一小时,不做中年油腻男。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过了不长时间,来了一位教授太极拳的王老师,王老师是部队团职干部转业,退休后在周边义务教拳,人称王团长。有六十多岁,中等身材,穿一身白色太极服,说话声音清脆响亮,打起拳来舒展大方,轻灵自然,犹如行云流水一般。王团长颇有部队作风,要求严格,打拳前先踢脚、压腿等热身,然后练习太极步、站桩预备动作。讲解示范后,带领大家一起练习,手把手的给每个学员纠正动作,传授动作要领,每天传授几个新的动作架势,一招一式,都讲究规范。王团长不光教拳,还讲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怕错,就怕不做,首先要动起来,练拳的过程就是不断纠错的过程,知道自己的无知,是进步的开始,知道自己的错误,是成长的前提。教拳期间,王团长还穿插讲一些太极拳小故事,如杨露禅三进河南温县陈家沟学拳等,激发了大家学拳的兴趣。
每天早上,李大夫骑自行车准时来到练拳地点,路上需要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有时他是第一个到达,练完后还要赶去上班。他不苟言笑,做事认真,为人忠厚,教拳注重示范,讲究拳理,一次只讲解一、二个拳式动作,反复练习,一对一指导,直到动作熟练、理法悟通再往下教。转腰、松垮、圆档、两腿分虚实,手臂的棚、捋、挤、按、采、挒、肘、靠,手到眼到神到,各个部位的动作要求讲的细致到位,并结合中医理论和人体结构,对拳理讲解的透彻明白,使人受益良多。学拳容易改拳难,学完一套拳,需要反复改正练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真正是学无止境。李大夫出于对太极拳的热爱和受恩师孙继先大师的影响,教拳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一套拳学完了,大家过意不去,凑份子请老师吃饭,他无法推辞,还自己带去了酒。从此,李大夫与我们成了亦师亦友的朋友。
2024.9.2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