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国庆75周年,张宝春作品联展
交响大合唱《中国颂》创作经过
黄钟大吕颂祖国 交响重器《中国颂》
——交响大合唱《中国颂》创作经过
张宝春
交响大合唱《中国颂》的创作完美收官之后,已经发布在网上。不到二十天,网上点击、试听已经过万,尤其是中国音乐原创基地网,更是好评如潮、赞誉有加。
很多合唱团、指挥等,通过各种形式向作者索要合唱总谱,下载伴奏资料等。
远在福建省南平市老干部合唱团排练演出了交响大合唱《中国颂》,他们的团长陈先生在合唱团的第一节课上,把作者曲曲折折创作交响大合唱《中国颂》的事迹讲给了大家,大家倍受感动和鼓舞,委托陈先生代表全体合唱队员千里迢迢给作者寄来当地特产大红袍茶叶以表敬意。
一位网名叫“白人医生”的网友(美国人),在网上看完后,大加赞赏,并收藏了该作品及相关资料。
一位词作家在中国音协博客中给作者留言写道:交响大合唱《中国颂》:作品非同一般,大气磅礴、心胸宽阔,情感真诚、妙语颇多,没有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写不出如此动人心魄的佳作。
在感谢网友的支持与鼓励的同时,我也知道,一部新的音乐作品尚需很长的时间去传播才能被听众接收和接受,尤其是我这样草根作者的作品。
为了帮助大家能够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交响大合唱《中国颂》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现将作者在创作中寻找构思切入点和创作角度的经过写出来,分享给大家,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人们常说“我是听着什么什么歌儿长大的”。念小学时,朦朦胧胧,不过,那时由我校师生合唱团排演的《黄河大合唱》令我终生难忘,它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
恢复高考那年,我考入了一所师范学校,学的是音乐,毕业后留校一直工作到现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学会了思考。
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歌曲、尤其是爱国主义合唱作品,是最好的老师,能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怎样立志、怎样做人、怎样爱国、爱家、爱生活。它有着那样神奇而伟大的功效,我们有那么多的词作家、作曲家为什么不多创作一些呢?
后来,我知道了,这是一个很幼稚的想法,合唱作品不是谁都能写的,也是最难写的。
事实也真的如此,在这个世界上,一般的、普通的歌曲,铺天盖地,多如牛毛。而好的合唱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2009年8月中旬,我应某矿务局邀请,指挥他们的合唱团,参加国庆六十周年演出比赛。一共有二十三家合唱团参赛。作为指挥,我知道在众多的对手面前,选材,是尤为重要的。遗憾的是,很多歌曲有的是合唱作品,有的是独唱歌曲改编成合唱的,且都是独立单一的。如果单说哪一首作品都不错,可是,在其中选三首捏合在一起去参加比赛的话,很难成为一部独立统一的合唱作品。
这是一个困惑,一个没有办法解决的困惑。
困惑,能使人产生动力。
困惑,能让人爆发能量。
这次困惑,让我发现了最伟大的音乐创作题材,那就是——历史、现实与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缺少一部现代的音乐史诗般的大型声乐套曲。
这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命题!
这是一片音乐创作的处女地,突然觉得,小学时在我心中埋下的那颗种子终于等到了发芽的机会。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伟大的中华民族,用勤劳和智慧构筑着厚重而又伟大的的辉煌历史。
现代的中国,更是英雄辈出。尤其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国家。中国,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为了写出这部波澜壮阔的音乐史诗,作者怀着一腔朴素、炽热的心肠,按党史的历史时间顺序构思,连写词带写曲,做完伴奏找人试唱,足足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什么《路难寻》、《舵手》、《大典》、《丰碑》、《沐浴春风》、《祖国,儿女为你唱支歌》、《祖国赞歌》等等,也算有模有样。但是,在教唱和演唱的过程中,总感觉效果一般,没有过人之处。现在,回头再看看、听听那些平庸无奇的作品,自己仍然感到脸红。
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告诉我,这样的作品不属于我!就这样,那部八个乐章的大合唱作品被强行“流产”了。
怎么写呢?从哪里入手呢?我在冥思苦想。
忽然,有一天,在我的讲台上找到了答案。
我在给学生讲述我国的音乐史时再一次发现:
1、中国古代、近代都没有歌颂祖国的多乐章大型合唱作品。
2、旧中国也没有歌颂祖国的多乐章大型合唱作品。
3、《黄河大合唱》是多乐章大型合唱作品,却是描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
4、《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大型声乐套曲,则是一部反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作品。
5、虽然歌颂祖国的声乐作品、精品很多,但都是单一的、片面的一首歌曲而已。
事实再一次证明:自古至今,我们缺少一部从历史宏观的角度,全方位地赞美中国的宏大音乐巨作。
这是一片空白,历史的空看到这些,想到这些,我的眼前一亮,创作的切入点找到了。那就是要跳出世俗的观点,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写。创作一部完整的、系统的、宏伟的声乐套曲。从古到今,从人文到地理,从国家到民族,从落后挨打到繁荣富强,从狭义到广义,从微观到宏观,从爱与恨到苦与乐,高度概括、大手笔、全方位地歌唱祖国、赞美祖国。
切入点找到了,就像找到了一把钥匙,打开了创作思维的总开关,于是将其命题为:“中国颂”。
中国颂?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史,怎么颂?
中国颂?颂什么?从哪入手?怎么写?
这是自己给自己出的最大考题。
音乐是抽象的,最具概括性的,只有音乐才具备这样超凡的表现能力。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写,我大胆地把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浓缩为《中国颂》的序曲——《华夏·中国魂》。序曲高度概括了中国从古到今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国与魂”。就这样,一首3分52秒的序曲,叙述了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云烟中,一直有一个神奇的东西在支撑着这个伟大的民族,它——就是伟大的中国魂。
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写,第一乐章要高度概括中国的“新与荣”。
第一乐章《沁园春·中国红》开篇写道:“昆仑伸躯,紫气东来,旭日又升。”十二个字,描绘了雄伟的昆仑象征着神州大地,伸直了身躯,挺起了胸膛,祥瑞的紫气从东方而来。好一个“旭日又升”!不是吗?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过多少次盛世如日中天,在经历过无数次磨难之后,如今,一个新中国又像一轮朝阳,再一次升起在世界的东方,成为独具魅力的“中国红”。这样一首混声四部合唱,再加上朗诵词的铺垫与链接,把自古至今的中国,把新中国建国六十几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揉在一个乐章里,浑然成为一体。
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写,第二乐章就写中国的“人与梦”。
写《中国颂》,一定要写人。这个人,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她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她以其顽强的意志生存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向往美好,追求梦想。所以,第二乐章,依然横跨古今,叙述中华民族昨天追梦的历史,陈述共产党人带领着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是一个漫长的追梦史,故,命名为《史诗·中国梦》。
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写,第三乐章要描绘中国的“景与情”。
写《中国颂》,更要写景、写情。那横跨古今的名山大川、那极富情感的江河湖海,那“多愁善感”的中华四季,那妖娆丰姿的江南塞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所以,第三乐章横跨古今、贯通九州,唱颂了“天地有情人有爱”的中华大地, 赞美了“中华大地情自多”的人间乐园。
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写,第四乐章必须写中国的“颂与兴”。
写《中国颂》核心是“颂”,颂为“兴”所咏。第四乐章《黄钟大吕·中国颂》一句“轩辕妙笔舞雄风”横跨古今、一语双关、寓意深刻,视角刁钻。它告诉大家,“中国颂”是从轩辕黄帝时就已经挥动妙笔开始书写描绘了。“轩辕”又借指中华民族,人们仿佛看到世世代代,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挥动妙笔、舞动雄风,“饱蘸一腔含情墨,泼洒九州绿与红”,这是多么壮观的历史画卷。接着,横跨古今的历史画卷又翻开了新的一页:看到今天繁荣富强的中国,让“东坡观止无绝句,李白酩酊恨早生”;…… “始皇莫愁长城短,后主哪知东风硬”。横跨古今:从愚公到智叟,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今天的中国,“红旗引领无数精英”……。
颂为兴所咏,咏为兴所颂!
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写,作品写完了,小样做完了,效果完全超出了自己的预想。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冷静思考,总还是觉得缺点什么,缺什么呢?应该说作品够高、够满、够宽、够大,但缺乏细腻、缺乏具体、缺乏微观、缺乏人性化。
问题找到了,再来一个顽强的冲刺。
又是几个寒暑更迭,交响大合唱《中国颂》从五个乐章发展到九个乐章,增加了、《中华圆舞曲》、《水调歌头·苏轼还》、《新时代进行曲》、《巨轮远航》等三个乐章和花腔女高音独唱《东风第一支·中国美》,为创作《中国颂》提供了细腻、和具体的多途径描写手法。
这样一来,这部作品从拍子、风格、调式、声种、声乐体裁等都很全面了,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交响大合唱《中国颂》虽然是一部声乐套曲,但是,它却像一部浩瀚的历史正剧,围绕着一个主题——“中国颂”而盛大开幕。剧中有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有矛盾、有冲突,有剧情、有发展。剧中主角是中华民族,主要人物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反面人物是中华民族的一切敌人。剧情就是围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展开发展,矛盾冲突是这个民族前进与后退的反复较量。
站在历史的高度写出中国的“国与魂”、“新与荣”、“脊与梁”、 “祥与乐”、“情与爱”、“景与美”、“人与梦”、“颂与兴”,为《中国颂》“颂什么”这道考题交上了一张完满的答卷。
感谢那次困惑,给了我一次展现自我才华的人生机会。
感谢那次困惑,它促使我要抒发对祖国热爱的赤诚情怀。
感谢那次困惑,它激起我极大的浪漫诗情,狂能倚天、癫能覆地。
感谢那次困惑,它使我内心的旋律像汹涌的海潮惊涛拍岸,又像潺潺的小溪细语绵绵。
也感谢上帝赐予我智慧,让“横跨古今、构思独特、视角刁钻、立意深远”成为交响大合唱《中国颂》创作过程中的神来之笔和思想艺术结晶。
从孕育到产生是一个漫长、复杂的创作过程,有太多的经历和故事,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道来。
交响大合唱《中国颂》MV欣赏链接 http://www.iqiyi.com/playlist407106902.html
张宝春
2015年8月26日于阜新草根窝
2016年11月12日第二次修改
2017年3月6日第三次修改
2024年9月4日第四次修改
之序曲《华夏·中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