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的故事
作者:郭有三
洛阳的关林庙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千余年来,关林因厚葬关羽首级而名闻天下。关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公信俗”的遗产地,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今天,让我们从关林出发,去了解关公的前世今生,领会“忠、义、仁、勇”的精神内涵,大力弘扬关公文化。
一、 关公生平关羽(公元163年-219年),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躲避,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
二、首葬洛阳公元219年,关羽在荆州失势后,被东吴大将吕蒙所杀。孙权为了嫁祸给曹操,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曹操识破了孙权的计谋,并没有上当,反而对关羽的死表示惋惜和敬重。曹操以王侯之礼厚葬了关羽的首级,并将其安葬在洛阳,以示对关羽的敬重和纪念。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曹操对关羽的敬重,也向蜀国示好,巧妙地化解了孙权的阴谋。因此,关羽被葬在洛阳,成为后人纪念他的重要场所之一。此外,关羽的身躯被孙权安葬在当阳,而刘备则在成都为关羽建了衣冠冢以示纪念。这样身体和首级分别安葬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头枕洛阳,身卧当阳”的说法,进一步体现了关羽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三、关林庙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成占地200余亩、院落四进、殿宇廊庑150余间、规模宏大的朝拜关公圣域。大门两侧的明代石狮,赳赳而踞,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极富封建意味的大门镶嵌着81颗金色门钉,体现了关林的崇高地位和关羽的身后荣耀;立于仪门左右重达3000余斤的铁狮,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虽历400余载风风雨雨,依然肃穆含威;仪门“威扬六合”匾额为慈禧太后御笔,端庄厚重,弥足珍贵;连接仪门和拜殿的石狮御道为海内外关庙所独有,甬柱顶雕石狮104尊,百狮百态,圆润生动,毫无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时期中原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关冢始于汉末,如今绿草如盖,高峻出尘,虽江山已改,而元冢依然。千百年来,关羽作为忠义化身、道德榜样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敬仰。他的“忠义仁勇”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由此形成的“关公信仰”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已成为沟通海内外华人亲情的桥梁和纽带。
四、关公信仰 “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每一座关帝圣殿,就是一方水土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象,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长期以来,关公信仰文化兴盛不衰,武财神形象受到了众多企业家和善男信女的热捧和膜拜。由此可以发现,关公武财神形象不仅体现了大家对未来财富的向往和追求,更主要的是关公的“忠、义、仁、勇”精神一直被生意人所推崇。因此,作为企业经营者,探讨“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领会“忠、义、仁、勇”的精神内涵,学习关公精神、弘扬关公精神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关公精神
学习关公精神,主要是做到:一要忠于企业。企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要以企业为家,忠于企业,恪尽职守,用心谋事,尽力做事,精细行事,是谓“忠”;工作中,我们要保守企业的机密和客户的信息,坚守我们的职业道德,抵抗社会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珍惜我们的岗位和荣誉。二要肩负道义。企业肩负着支持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工作中,我们要依法经营,合规操作,公平公正,见义勇为,是非分明,是谓“义”;要坚持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要遵守国家的各项规定,要坚持把发展经济、乡村振兴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定不移地支持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发展。三要以客为尊。要以客户为中心,推己及人,真诚友善,宽容大度,是谓“仁”;要树立“客户至上、始终如一”的服务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四要勇于担当。要严格管理,敢于担当,开拓进取,一往无前,是谓“勇”;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经济形势,我们要规范管理,敢于面对、善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矛盾,发扬关公传统美德,把“忠、义、仁、勇”作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基本理念和道德典范,自觉地把关公精神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为实现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郭有三,笔名安乐书生,现居住于洛龙区安乐镇,现在农行洛阳分行工作,是一个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作者。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于市场营销、信贷管理工作,其撰写的《信贷资产良性循环的实践与探索》一文,在河南省农行交流学习,关于信用卡、零售业务、信贷方面的工作心得在农行总行发表,在省市级媒体发表宣传报道及文学作品多篇,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业余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