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莱阳 恐龙故乡
文/刘忠
接到《金融文坛》杂志社邀请函,8月30—9月1日在山东省莱阳市举办首届“金风文学奖”颁奖典礼与采风活动,我欣然前往。其中的一项采风活动是8月31日下午,统一乘车前往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采风。我对这一安排非常感兴趣,因为四十年前我上大学就是学的工程地质专业,大一基础科目学的就是普通地质学、岩石矿物学、测量学等等,听着小讲解员精彩的讲解,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青春岁月,在大学的阶梯教室里听我非常崇拜的宗教授精彩绝伦地讲解《普通地质学》课程……
莱阳,是名副其实的“恐龙之乡”,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白垩纪古生物化石产地之一,目前已发现有300多种古生物化石,在我国恐龙科研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谭锡畴、周赞衡、杨钟健、周明镇、刘东生、葛利普、维曼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外科学家,以及汪筱林为代表的一批年轻的古生物学家都曾在此进行过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为更好的保护好莱阳恐龙资源,2009年8月份莱阳市人民政府向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申请建立莱阳市金岗口恐龙遗迹省级地质公园;2010年1月22日成功申报了莱阳市金岗口恐龙遗迹省级地质公园;2011年12月,公园获得国家级地质公园建设资格。
2017年4月28日,国土资源部正式以国土资函〔2017〕225号文下达命名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的批复,正式命名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自此,莱阳有了属于自己的恐龙乐园。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莱阳市市区南侧,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地带,距离莱阳市区10公里,距离莱阳火车站2公里,有铁路、高速公路、国道连接周边城市,距潍坊市150公里,距烟台市90公里,可依托其机场高铁快速通达全国各地,交通便利。
公园于2016年通过国家级地质公园资格评审,正式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包括金岗口园区、凤凰山园区,以及团旺、北泊子两处地质遗迹保护点,总面积15.46平方千米。公园以地质遗迹景观为基本资源,以恐龙化石群,莱阳生物群等古生物化石为显著特色,同时包含了白垩纪典型地层剖面、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等多种地质遗迹类型的综合性地质公园,极具科学研究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和观光旅游价值。公园内发育完整、分布连续、出露良好的白垩纪地层记录了据今约1.4亿年到6500万年前的壮丽沧桑的地质演化史。
金岗口园区目前已有莱阳市古生物博物馆、张和国际树化石林及平原恐龙峡谷群等主要景点。同时还有原址保护的棘鼻青岛龙遗址馆,大量恐龙及其他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地2号遗址馆。
古生物博物馆建筑面积3630平方米,以莱阳白垩盛世为背景,体现“走进莱阳白垩纪生物乐园”主题,展示白垩纪恐龙动物群、恐龙蛋化石群、热河生物群三大生物群共生特色,充分彰显自然天成的莱阳风貌,镇馆之宝是新中国挖掘的第一具完整恐龙骨骼化石——棘鼻青岛龙;张和国际树化石林是目前胶东地区最大的迁地保存展示树化石林,占地5.5万平方米,展示了近400棵来自不同国家的珍稀树化石;具有丹霞地貌的“平原恐龙峡谷群”由王氏群陆相红层组成,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
莱阳的恐龙等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就有许多著名的地质古生物学家在此进行野外考察和研究工作,如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谭锡畴、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我国古哺乳动物学奠基人之一周明镇和黄土之父刘东生,以及瑞典古生物学家维曼和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等,他们都为莱阳古生物研究做出过开创性的工作。
自1923年至今,莱阳古生物共有3次大发现和发掘。第一次是1923-1930年,谭锡畴教授在莱阳发现大量恐龙骨骼化石,瑞典古生物学家维曼随后对谭锡畴采集的恐龙化石进行了研究,并命名了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龙—中国谭氏龙;1950-1958年,以杨钟健、刘东生、周明镇为首的科学家对莱阳恐龙进行了第二次大发现和发掘,杨钟健发表了著名的《山东莱阳恐龙化石》,并发掘了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1984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在菜阳成立,代表着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2008年至今,由中科院汪筱林教授带队,对莱阳恐龙蛋、恐龙化石等古生物化石和地层进行考察,发现大量恐龙蛋、恐龙化石及莱阳平原恐龙峡谷群,确认了莱阳恐龙化石富集层和埋藏规律。
诸多“世界第一”,使莱阳成为古生物科考界的殿堂。莱阳的白垩纪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连续,化石埋藏丰富,种类繁多,是研究白垩纪地球和生物演化最理想的地区之一,也是许多其他同类型地质公园所不能比拟的地方。
拥有全国最罕见的著名白垩纪化石生物群:热河生物群,发现植物34种,昆虫300余种,其中昆虫、翼龙和植物等化石均为我国最早发现和研究,从莱阳揭开了我国古昆虫学、翼龙和古植物学的研究序幕;莱阳恐龙动物群:已经研究记录的恐龙种类达到5大类9属12种;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现已发现恐龙蛋5科6属13种。是世界罕见的恐龙和恐龙蛋富集共生保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1922-1923);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发现地(1951)。
我国最早发现翼龙的地方(1951);我国最早发现昆虫化石的地方(1922-1923);我国最早发现恐龙蛋的地方(1950),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乃至世界恐龙蛋化石研究的基础;世界通用的恐龙蛋命名系统诞生地(1951-1979);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诞生地(1984)。
据科学家探测表明,莱阳恐龙化石埋藏地点代表的河流沉积环境下的化石埋藏类型几乎占据我国脊椎动物化石遗址的一半以上。金岗口园区是世界上罕见的同时富集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的地方。近几年,在金岗口园区的2号恐龙化石发掘现场再次发现了大量恐龙骨骼化石。专家表示,如此连续多层富集的恐龙化石层,在世界范围尚属罕见。随着后续发掘工作的深入,不同化石富集层位将呈现出“兵马俑式”坑道,对研究恐龙演化、集群死亡和古地理、古环境等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通过中科院汪筱林教授带队在2号馆连续两个多月的野外集中发掘,再加上多年来的考察研究,最终确认在2号馆附近100米的范围内有8个连续的化石层。已暴露的连续5个化石层,恐龙化石非常丰富。比如在第三化石层,在不到300平方米的范围内,他们用两年时间发现采集了600余件大大小小、虽然完整但分散保存的恐龙骨骼,并已经装架了4条鸭嘴龙化石骨架,现陈列在公园内的莱阳古生物博物馆中。富集区域内每一个层面都反映出当时不同的古气候环境,这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见,具有非常重要且独一无二的科研价值。
莱阳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更高,博众家之长,避他人之短,少走了很多弯路。2016年2月,地质公园开园运营。
2016年12月,教育部、国家旅发委等11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地质公园紧急转型,依靠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以及“中科院科研科普基地”、“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等国字号名片,开展科普研学活动,带领青少年穿越亿万年的白垩纪恐龙峡谷,亲临野外挖掘现场,模拟科学家修复,让学生在了解基本恐龙和地层知识的基础上动脑动手,让上亿年的化石“活”起来,让课本里的东西“走”出来、“动”起来,真正实现了变“参观”为“参与”,为孩子们了解古生物、近距离接触科学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二课堂。地质公园的研学课程自研发以来,受到众多学校、旅行社、教育机构的热烈响应。
七年来,地质公园课程研发团队先后研发了红色主题、地质主题、科技主题、劳动主题、军事主题等五大主题300多个研学课程,创造了“白垩纪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进校园”“白垩纪大讲堂”“流动博物馆”四大科普名片,惠及全国23个省市地区20万多名中小学师生。
自成立以来,公园以独特的资源优势、先进的研学理念,先后被授予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科普基地、中科院科研科普基地恐龙复原装架室、中科院科研科普基地化石修复保护室、三星级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行走齐鲁”资源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教学实习基地、济南大学教学实习基地、中国青少年研学旅行发展联盟研学示范基地、烟台首批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2021-2025年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2023年,为了更好的打造文旅产业,地质公园重新定位,响应国家经济战略,与中科院共同确定了“白垩盛世数字文旅创新产业新城”项目,以莱阳地质古生物资源为基础,以“恐龙IP+中国文化”为主题,打造中国最大的数字视觉工业体验园,也将是中国首个史前世界全数据输出中心。
未来,莱阳将继续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成一处集旅游、科研、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文旅产业园,为区域文旅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推动莱阳向领先世界的数字恐龙之城,中华文明之城迈进。
大美莱阳,恐龙故乡,如果您对恐龙感兴趣,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一定是您的不二选择!
作者简介:刘忠,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世界汉语文学杂志顾问、当代新文学作家协会理事、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在各级报刊、杂志及各大知名网站上发表作品若干,征文比赛屡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