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1984年特招入伍,当代著名画家, 师承著名山水画大家王文芳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美国);美国加州阳光教育集团艺术顾问;山西师范大学书画研究所客座教授。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中国画高研班、北京画院中国画研究班。
作品参加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
2000年全国书画家新作展
同理---保护世界遗产国际中国画展
纪念“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
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十七次全国新人新作展
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西部风韵”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优秀奖
第十三届中国当代花鸟画邀请展优秀奖
纪念李苦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第五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叶浅予百年诞辰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纪念黄道周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画展
第十四届中国当代花鸟画邀请展
2008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第六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回顾印象---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翰墨飘香---十八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首届中国美术家提名展
“爱我中华”优秀书画作品展
201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中国画名家四条屏画展
第七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先后在山西、天津、北京、石家庄、兰州、威海、成都、包头、潍坊、北海、烟台、瑞典、日本等地举办个展及联展。众多作品在专业媒体发表,并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国家文物局、天津民俗博物馆、深圳画院、西安亮宝楼等海内外有关机构及藏家广泛收藏。2002年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真情无限”栏目录制,作品现场拍卖所得人民币11800元,全部捐献给国家的环保事业。2008年被评为最具学术价值和收藏潜力的百杰画家;2011年被推荐为最受藏家关注的中国画名家。出版画集多种。




感悟心灵之境
文/王文芳
画家石林翘然独立,以强烈的个性,新颖的样式,缤纷的意境,劲健流畅的笔墨,色墨交融的画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人们在领略他的雄强、恣肆、别致而生机蓬勃的艺术之余,应能感受到画家张扬个性、寻求突破、追求卓越的心胸气概。
一个成熟的画家,关键是语言自立。这种语言自立,不同于古典时期的师承风格和群体互认方式,而是靠自己有意识的选择具有一定特色的某种笔法,墨法,题材的不断重复,从而构成一种符号化风格,在新创如云的画家群中留下自己的印迹。
画家石林,近年来在水墨语言上的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面貌。给我们的中国画注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鲜空气,他把书法的中锋用笔敏感地植入中国画,使画面具备了极强的书写性,既保留了传统笔墨语言的生命精神,又有对当代语境表述的互谙与挖掘。水墨语言要素构成了一个恬静自然和谐的符号世界,形成其独有的艺术风格。他运用这种水墨语言,赋予中国水墨画一种平和的心态,或者说一种新鲜的生命气息,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了一种时代的理性精神。平和的画面乃是一种心灵的折射,那份日常的诗意也是画家恬淡心境的写照。“让自己的心性体味万物,让万物在水墨中呈现心灵之境”。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体现出传统与现代、抽象与具象的有机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糅合平面构成的现代理念,营造出新颖的视觉美感。其作品在全国大展中频频亮相,受到业界关注。
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心境是最重要的。艺术是无情的,它所要挑选的不仅是忠贞。石林水墨语言的探索,做得如此纯净而书生气,这追求本身让人值得解读。灰色的调子,营造出一种隽永,幽远,清澈,耐人寻味。看似寻常而质朴的画面却给人以视觉乃至心灵上的幽静舒适之感,你可以轻松的体会到石林在几尺素宣上沉淀莫种心情的愉悦和欢欣。正如宗炳所言:“澄怀味象,卧以游之”。把自己对人生体验的感悟注入画面之中。
作为艺术家或者艺术品来说,最可贵的就是一种朴素、纯粹而自然的状态,让人感觉到不只停留在视觉上,而是在心里,以心灵感悟一种有生命意味的画面。




徒步高瓴 浑自天然
品读石林先生水墨画
近日读石林先生绘画,一时语塞,遂揣摩数日,今当支离碎话一番,惟愿不污先生之作及读者之眼!
提到国画,国人惯于以宋提挈,以清为领。然读石林笔意则不以为此!审其笔法,荡荡乎,无拘无策,无“宋”之僵,没有一点的雕琢掩饰;度其意象,洒洒乎,浑自天然,无“清”之附,见不得丝毫的功名粥食!
似与不似间--这是任何一个绘画者转向艺术领域的先决基础和条件,也正是画匠和画家之所别,此阶段既很漫长也很微妙,要求作者有超强的概括力,失之一毫,差之千里。即--用最简练的笔触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艺术门类各分枝也同此,尤以文学之诗歌和音乐之独奏为甚)。从石林先生过来的这个阶段看去,有两点值得着重,首先就是他的点法很突出,作此点法非一般人之胆量,说白了,我探出了这是现在很少面世的“点蕰法”。再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如锥画沙”,其线条干烈而又回勒,但在石林的画面上没有直接表达,而是暗藏在了染法之中,使得整个画面冲满了张力。由此二者可见石林先生在探索和实践上的用心良苦!
雅俗共赏--这是每一位艺术家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客观说来,石林先生的作品已达到如此境界与高度。
石林先生根植于与人类文明史同步的山西,体验于城囿和乡野间,历练于武治和文攻间,为其做下了良好的先天基础,使其作品的语言深具感染和说服力,往往是宗教包罗性的派生和递进。其作品可贵之处在于不囿院体,乃不为文章而文章,不为潮流而潮流,是谓自成一流,无忘乎一流可入江,一滴可汇海.石林先生这种我自然,自然我的无意识、无窠臼流态,定将会是其直指人类心灵的异禀!
欺骗你的视觉,不欺骗你的心--揽读石林先生之不同日期的作品,可谓徒步高瓴,速度之快令人生畏,扉白但非白空,内容和层次在纸,也在眼,更在心。
当今世纪是一个流派纷呈,大师涌现的时代,这需要时间,需要实践,更需要时事,可遇而不可求,我们拭目以待,下一位大师,下一批大师,下一个繁荣时代的来临,将会是谁来引领?是石林?是你?是我?毋庸置疑,就在我们中间!热爱生命!拥抱自然!渴望生活!
(西佐2009.3.于天津)
请横屏欣赏

请横屏欣赏

请横屏欣赏

疏朗淡泊 以心悟道
石林作品印象
文/梅子
“心印”是一个画家的灵气和审美意趣,既天机难测而又发于自然。徐青藤曾在自己的墨荷图上题到:“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勾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多不是此花真面目,盖余本人性与梅花宜,至荣华富丽,风若牛马,弗相似也。”
可见,画家们实际上都是在借自然景物描绘“无形之我”画家石林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遵循着“以心悟道”的原则,使其作品极具文化修养及笔墨内涵,营造了特定的审美意境,并在其中以自己的情怀去传达一种诗意,一种氛围与气息。
黄宾虹先生曾强调说:“气韵之生,由于笔墨。用笔用墨,未得其法,则气韵无由生动。”就中国画这门古老艺术而言,笔墨是极端的重要,历来的中国画坛大家,无不皓首穷经孜孜以求去作笔墨的探索。没有笔墨的深厚造诣以及独到运用,又何来独特的作品风格和赋有个性的艺术价值。
画家石林站在当代文化语境之中,反观传统、审美现实、展望未来,使他的作品面貌一新。他在疏淡与简率的笔墨中找到了自我,也确立了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深入地艺术求索。在他的作品中“以书入画”产生的笔线之美,画面中犹如书法的线条,无不表现为起笔、运笔、止笔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使看似简洁、单纯的线,却显示出文化内蕴的深刻与艺术精神的纯度。
其作品以冲水、水墨互撞、墨破水、水破墨等方式,演绎出墨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画家笔下之墨在色的变化、层次的变化与韵致的变化中,产生含蓄与朦胧之美,营造出一种令视觉愉悦的灰色调,同时又含有些许抽象意味,平添了画面的审美魅力。
对于优秀的画家,要跳出程序化的藩篱,画出自己的个性实为不易。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讲究学养,清董启曰:“腹不可穷”,即指学养。
在我看来,石林的作品在力求简率、疏朗、单纯与淡泊中,表达了他对艺术的思考与理解,并在两者之间架起沟通与交融的桥梁,使之在互补、互动中产生特定的美感与气息。无疑,这是画家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画家“以心悟道”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