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播诵:汪音彤
编辑:杨建松

题记:一种美味的形成,往往存储了动人的故事和昌盛的文脉。江夏是水乡,土著精于做鱼菜,但在梁湖南岸,一道非鱼却也做得精美绝伦,而且文味盎然。

江夏本无南姓,可到了东晋(317~420)初年,由于石勒之乱汝南郡被迫南迁,并在此侨置260年[1],这其中有不少南姓人流落到了汤逊湖边,并在这里聚集,从而形成了后来的南家墩、南家河、南家湾、南家店……
又自隋经唐过宋再元的多次改朝换代,尤其是元明之间的列雄争战最为惨烈,让江夏城乡几乎屠尽,阡陌铺殍,沟汊染血,梁子湖边的南姓人绝大部分隐入了历史,留下来的些少也尽浸绝望,直到朱元璋攻下鄂州,发起江西填湖广,这才有南姓的渐生渐发,不仅湖村再成地望,就是后生也为栋梁。此间的南家河一地就涌现出了不少文俊武杰。远的难说,就说朱明中期那百来年这里就连涌名士,其中有两位双出南家河,一名南应泰,一呼南应心,前者荣任安州同知,后者被擢广南知州兵马都指挥使,他们宛如银汉双星,分耀南北。一村连出俊秀而且政绩斐然,该村不名不行,非发不可!
可是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由于汉水改道从龟山北流入江,新生的汉口成了大港,商业、交通、贸易迅速发达起来,漕粮、食盐转运成了地方头等大事,这也给周边城镇提供了商机。江夏东乡的南家河,就因为有明眼人发现自家濒临汤逊湖,船行可达江城,于是开始践行贩运[2]。自此舟楫鱼贯,东乡物产源源不断输入两府三镇,返航的货船又将府县衙街的各色时髦带回东乡。日子一久,南家河竟然吞下本姓的“墩”、“湾”、“店”,整合成了一座樯帆云集、栈店成排的水码头。
如果说南家河的壮大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那么灵泉镇变成“龙泉陵”则是王权的淫威使然。这是因为从第一代楚王觊觎天马峰下的龙脉开始,直到140多年后的第7代楚王朱显榕手上才最终完成强占规划,把灵泉古镇上的张、辜、岳、沈、樊、李、曾、杜八达家彻底赶走,并将这块风水宝地据为自家陵园。世代官宦的达家,家家落败自然恨朱入骨,就连他们的佃户、家奴也把牙恨得痒痒。
那一年,南家河湾搬来了一户张姓小户,由于原在玉屏峰下的土地被占,只好借钱到山外开了家小饭馆,艰难度日。
怎样才能不被饿死?老张日思夜想就是不得要领。
立夏头天,因为没有顾客,郁郁寡欢的他喝了口闷酒,昏昏然伏桌睡去。
睡梦中一位书生对他说:“店家,能给我做道‘蒸猪’么?”
“蒸‘朱’?”
“是啊,就是把猪肉切成块,蒸透啊。”
“这个啊?不难,我马上给你做。”老张一起身,才发现是南柯一梦。他站在那里回味了好一会,发现这梦还真有点意思。闲着也是闲着,不妨就做道“蒸朱”试试,一则的确要摸索新工艺,二则也想发泄一下心底的愤懑(mèn)。
他将五花肉切成片,再夹上几缕发胀后的粉丝,一起放入蒸笼,其意就是要把“朱”切成片,用绳子(粉条)捆绑起来蒸熟蒸烂,这才能解心头之恨。
他咬着牙,狠狠地一蒸再蒸,生怕这个坏透了顶的“朱”蒸不烂,烂不透!
“老张,你在做么菜,这么香啊?”
见是老朋友,而且一样遭过朱欺,他开口就答:“蒸朱。”
“蒸朱?好,好,快给点我们尝尝。”
吃了张家的“蒸朱”,两个老友出门就嚷嚷,“好吃,真好吃。解馋也解气。”从此,一传十十传百,张家的“蒸朱”不胫而走,竟然成了南家河的一张名片。
几个月后,一位王府的镇国将军(楚王的孙子)也慕名来到南家河,点名要吃蒸猪。恰好遇到粉丝用完,老张只得抓了把细米粉撒上,为了调味,另加了点八角、茴香,盖笼就蒸。

俄顷,整个小店就奇香扑鼻。镇国将军问:“这是‘蒸猪’么?好香!”
张老板信口就答:“嗯,蒸朱”“肉”店老板娘急忙接着话就跟了出来。
“啊,蒸猪肉,不如就叫‘蒸肉’好。”那镇国将军也有点忌讳,不愿吐出那个“zhū”音。
店家更不愿接话,只是默默地擦桌子,安置碗筷。
奇香还在弥漫,馋得那镇国将军口水直流,他一个劲地催:“好了吧,店家?快端来让本将军尝尝!”
据说这一次的他一口气喝了两斤酒,把一大碗“蒸朱肉”吃了个精光。
之后又常来常吃,吃后再来,而且还用荷叶包着蒸肉带回去让家人品尝。
再后来这故事传进了王府,楚王弄清楚了菜的暗喻之后,把那镇国将军狠狠地打了又打,而且派人传喻南家河,再也不许做“蒸朱”,违者立斩。
岁月艰难地爬过了百年,此时的楚王府因为丑闻迭出,其在江夏的权威已经大不如从前,但梁湖边却比以前热闹多了。住在城的楚王,有时也会在春夏之交带领门客出来赏湖。面对千里碧波,万亩青荷,吮吸着氤氲的水汽、醉人的莲香,他也能忘却家丑而流连不归。
且说滨湖处有家小店,由于两老待人热情,环境静净,常有游客来店品珍。那天微服出玩的楚王也到了小店,问可有什么时鲜下酒?并说,只要可口,就以重金酬劳。两老看这来人有些风度,于是就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道“鲜荷蒸肉”。不曾想肉还未熟,香味早让楚王不能自已。等到蒸肉端来,只见白盘红瓤,馨荷软罩;揭开馨荷,露处米粉均匀、肉片齐整,几许青绿,煞是鲜艳;远看犹如丹霞矗峦,近观恰似粉蕾卧酣。深吸一口弥漫在空气中的肉香,馋虫顿出,似醉非醉;尝一口,鲜肥软糯,不腻反油,真乃人间致味。楚王忘形地深赞道:“美哉,荷盖肉”!
吃了“荷盖肉”的楚王忘记了回城,待随从禀报时天色已晚,他干脆下榻船上,说第二天还要继续吃这里的荷盖肉。
“荷叶盖顶粉蒸肉”本是老两口为适应夏令游客赏景品味的需要,用少量鲜荷,与炒熟的香米粉和经调味的猪肉一起精蒸而成的佳肴,没想到被楚王一品,倒成了“荷盖肉”,一时美誉鹊起,名满鄂州(今武昌)。
后来,楚王又多次临店还礼聘两老进府,但都被老两口婉言谢绝。可就这一拒,也惹怒了官家,骄横跋扈的朱家藩王,不许他们再经营“荷盖肉”。自此这道名味又被封杀。
不就是道菜么,犯得着动用王权?
但楚王偏偏就用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随后十几年遍地烽火,王府也在起义军的号角里灰飞烟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哟,接踵而来的豪强轮攻,让江夏城乡也遍遭荼毒,人口锐减,十里难闻鸡鸣。为了社会发展,清朝初年官府又从江西、湖南弄来了不少移民。
这些移民没忘老家习俗:在立夏时要“撑夏”,吃粉蒸肉,并说“撑夏撑夏,气力加大”。就这样,荷叶盖顶粉蒸肉又被挖掘了出来。
一晃又是200年,大湖边来了一帮土匪,搅得乡民不安,游客渐稀,先民们就连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那“荷叶盖顶粉蒸肉”更是丢了踪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好了起来,一种对传统美味的追思也越来越急切,于是,挖掘五里界的历史,整理前人的菜谱秘籍就成了很多人的希冀。五里界粉蒸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国学深厚的学者和手艺精到的厨师们强强联手,重新从历史深处打捞出来,参照其它地方的工艺进行了创新改造,形成今天新的美味。
由于五里界粉蒸肉选料精到,加工精致,两蒸精细,又兼富含的优质蛋白、脂肪酸,不仅能改善缺铁性贫血,而且补肾养血,滋阴润燥,因而更受食客欢迎而称其为“界肉”。

到五里界品尝“界肉”,是不是在品尝历史深处的南家河,是不是在打捞先祖们追味的三落三起?
是也不是,因为南家河早已是历史深处的经典,而五里界才是今天的骄子和明天的希望;南家河的蒸肉是蒸朱,而五里界的蒸肉是味海里毫光四射的珍珠!

注:
[1]彭敦运.从三走到“五”[M].江夏地名纵横.P236.武汉出版社.2016.7.
[2]武昌县志编纂委员会.五里界镇[M].武昌县志.P45.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12.
2024.8.14

作者简介:彭敦运,武汉市江夏区人。华中师范学院毕业生。曾为武昌县第一中学教师、江夏区教科所科研员。

播诵:汪音彤,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任武汉市江夏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国家一级播音员,普通话一级甲等,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江夏工作部会员,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员。从事播音工作以来,共获得省市广播电视节目奖52个。爱读书,爱旅游,更爱用声音去创作、去分享!爱读。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三年阅读已逾一亿五千多万。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