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永科
一、甘肃会宁
2024年7月28日上午10:20时,我们从咸阳南上高速。我们今天的行程计划是从咸阳市到兰州。至下午3时许,行程470多公里,在连霍高速会宁服务区停车休息。在服务区正面有一幅大型壁画“红军会师图”映入眼帘。
看了“红军会师图”,不由我肃然起敬。这副图反映了一段红军长征后期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的历史。
1936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国内时局演变和夺取宁夏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需要,作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战略决策。周恩来建议将会师地点放在甘肃会宁。红军会师会宁,既占领了甘肃枢纽地带,且能掌握战略主动权。听了他的建议,毛泽东当即表示赞同:"好!三军会师就放在会宁。″未了又补充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随后经过英勇奋战,红一方面军全歼会宁守敌,占领了县城。
1936年10月9日,会宁大街小巷红旗遍布,锣鼓喧天。在群众夹道欢迎下,红四方面军官兵进入县城。红一方面军官兵热情地把毛衣、毛袜、手套等慰问品塞到红四方面军手中,他们握手、拥抱,互致问候。10月10日庆祝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联欢在会宁县城举行。
1936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议上,由于张国焘推行分裂路线,两军会合后旋即分开,红四方面军南下,然后中央红军北上。南下途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后来张国焘被迫取消伪中央,再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
1936年9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北上,企图在这一带切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道路。中央命令红四方面军阻止胡宗南部,但张国焘心生胆怯,不执行北上命令而要西渡黄河夺取宁夏。
1936年10月9日,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艰难跋涉,冲破重重险阻,在会宁实现了胜利大会师,至此,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画上句号,中囯革命开启了新篇章。
二、白塔山
在会宁高速服务区休息停留约半小时后,又上高速向甘肃省会兰州市进发。驱车148 公里,下午5时许到达兰州市后,来到白塔山下黄河铁桥景区。
站在黄河北岸举目远眺,只见滚滚黄河奔腾不息,似千军万马,气势宏大。浪花翻滚一路向东。河中游艇逆水而上,两岸游人如织。
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古就是"联络四城″“襟带万里″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冲。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了金子,故取名金城。白塔山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中心的白塔山公园内,因山顶有一座白塔而得名。
白塔山公园及其所在的百里黄河风情线,就是体现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宗教文化的核心旅游景点。白塔山为祁连山余脉,山势起伏,峰峦跌宕,海拔1700多米,以"拱抱金城″之雄姿守护着兰州这片土地。白塔山临近黄河上游北岸,登顶可观汹湧澎湃的九曲黄河水,远可览金城兰州风光,可谓金城风景胜地。
在白塔山牡丹亭旁,可以乘坐"黄河索道″前往对岸南滨河路绿色长廊,回望铁索,回望山顶白塔,相映成趣。参差绿树中有3座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亭台楼阁立于山腰,层次分明,连贯一气,构成别具风格的仿古建筑群。西北方的朝阳山,马头山,冠云山,环翠山等,郁郁葱葱,峰峦层叠,小池,角亭点缀其间,实为登高远眺,避暑纳凉之所。
此外,白塔山还汇集了兰州的文化及风情,白塔山公园内可以直通兰州碑林,更有黄河桥梁博物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等文化展馆。
白塔是白塔山的象征,相传是成吉思汗为纪念病逝于此的萨迦派高僧所敕建的。此后,当地民众以塔为寺,白塔寺自然而然就成了当时民众登高祈福之地。"金城关外寺,殿宇枕岩阿。地辟飞沙少,山高怪石多。钟声闻紫塞,塔影漫黄河。最爱谈禅处,何妨载酒过″。这便是古人称颂白塔寺的诗句。
兰州乃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战火不断,白塔寺经历了多次被毁,重建,如今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当地巡抚补增新建。白塔高17米,为塔楼结合式结构,下半部分为覆钵式,上半部为7级8面的楼阁建筑,塔顶为古印度式的塔刹。塔周身洁白,塔刹碧绿,十分醒目。
白塔高超的建筑技艺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不朽的艺术品。立身于塔旁,听塔顶悦耳的铜铃声;或登上山顶,凭栏远眺,脚下黄河,气象万千。
三、塔尔寺
今天是2024年7月29日,多云。上午9时许,我们从兰州市区去塔尔寺,行程245公里。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莲花山坳中的塔尔寺,因塔建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之一。以其独步天下的"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秀)和瑰丽壮观的建筑闻名于世,是青海省的藏传佛教圣地,更是藏族宗教、文化和艺术的宝库。
塔尔寺在藏语中被叫作衮夲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相传,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为了却母亲思念之心及信徒们的崇敬之情,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托人把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捎给亲人,并嘱托母亲及信众们在他的出生地宗喀(今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用菩提树和十万子吼佛像为胎修茸莲聚塔,这就是塔尔寺的最初建筑。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在山中建禅房静修,直到17年后,在信众的支持下,在莲聚塔左侧建立起一座弥勒佛殿,正式成为寺院。此后,经过几代禅师,喇嘛的努力和历代朝廷的支持,塔尔寺形成如今1000多座院落,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的宏大规模,成为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中心。
塔尔寺依山就势,远远望去,用来纪念释迦牟尼佛八大功德的"如来八塔″在色彩斑斓的寺院映衬下,熠熠生辉。这八座宝塔分别建在青砖基座上,是典型的藏式佛塔,白身金顶,总高6.4米。塔外雕有梵文,内胎藏有成千上万的佛像,经文等圣物,是塔尔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寺内藏式平顶建筑和汉朝的宫殿式建筑错落有致,有大经堂,大金瓦寺,小金瓦寺,上酥油花制做院,密宗经院等众多的殿阁、经堂、佛塔,异常壮丽。其中大经堂是显宗学院的经堂,作为寺院面积最大的殿堂可供1000多人集体诵经和举行佛事。富丽堂皇的经堂共二层,殿顶饰有金宝瓶、胜利幢、金轮等。殿内陈设考究,有龙凤彩云装饰的明柱,各式彩绘壁画、藻井及五色经幡无数,琳琅满目,宗教氛围浓重,十分肃穆。
历史悠久的塔尔寺除了显宗学院以外,还设有密宗学院、天文学院、医学学院,是学习佛法的最高学府。塔尔寺珍藏的佛教典籍等众多文物与平和和宁静气氛,吸引着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信众来此瞻仰。此外每年"四大法会″上的晒佛、辩经等佛事活动,也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瞻。
在导游的带领和讲解下,我们观瞻了塔尔寺整个建筑群。云彩在塔尔寺、莲花山上空待阵,一会阵雨连连,但瞬间又是晴空艳阳。导游喜告:这是"天降珠露″,佛祖保佑众生平安吉祥。
四、青海湖
7月30日上午9时许,我们自驾车从西宁市区向青海湖出发,西宁市区至青海湖约167公里。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共和县、及海晏县交界处。青海湖(别名:措温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也是中国最美的湖泊
青海湖海拔3196米,东西长106千米,南北宽60余千米,总面积4456平方千米。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干湿季分明。藏语中有着"青色海洋″之称的青海湖是一个美丽神奇的湖泊,她安静地卧在青藏高原东北部。
青海湖古称"西海",系山脉断层陷落形成,被坡陡谷深的大通山,恢宏壮丽的日月山,峥嵘嵯峨的库库诺尔岭和绵亘不绝的椽皮山4座大山所包围。从天空俯瞰如同一块湛蓝的椭圆形宝石。
每年4月,从嫩绿慢慢变成深绿,从星星点点到厚厚的绒毯,孤寂了漫漫寒冬的草原终于苏醒了。
春风吹化了雪山的冰霜,青海湖流域的无数河流慢慢舒展开身子,缓缓流淌开来。此时千里冰封的青海湖也似醒非醒,仔细听或许还有窸窸窣窣的炸列声,也许第二天的第一缕阳光照向大地时,湖水就巳经变成青蓝透绿的一面"宝镜″。
每年7、8月,站在青海湖畔眺望,只见苍茫的远山还被冰雪覆顶,澄清的湖水碧波万里,水色一天,偶尔闪耀着银光,葱绿的草原上繁花盛开,似羊群般的云朵缓缓飘过,构成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绚丽景色无限。
也许是湖水的天然纯清,也可能是青海湖的神圣静谧,这里正是鸟类的天堂。青海湖不仅是斑翅山鹑,西藏毛腿沙鸡,岩鸽等鸟类的世袭家园,每年还有以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鸬鹚等为主的10多万只候鸟的鸟屿湿地中觅食繁衍。
如今,围绕海心山、三块石、海西皮岛、沙岛和蛋岛五大岛屿建立的青海鸟岛国家级保护区,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侯鸟观光地,吸引着国内外鸟类爱好者和大量游客来观赏。
下午5时许,青海湖湖面上风云忽变大风骤起,大家都感到寒冷难忍,在湖边上观景的大部游人,在流连不舍中,无奈返回乘车点走廊上,排起了长队。我们也排队,乘坐返程交通车返回到青海湖入口。
五、茶卡盐湖
下一站我们要去的地方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距茶卡镇5公里多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青海四大景″之一,中国"天空之净″的茶卡盐湖。我们自驾车从青海湖出发,途距茶卡盐湖约200余公里。车入山区,迎着夕阳自驾车一路向西。
此刻车窗外的景色如是:青山、夕阳、耗牛、羊群满山遍野,那么自在自安。好一幅不常看到的牧区的一张优美图画。
茶卡盐湖又称茶卡盐池,藏语意为"盐池″蒙古语为"达布逊淖尔″即青盐的海。茶卡盐湖位于茶卡镇9号。平均海拔3059米,湖面约为105平方千米,景区面积30万平方千米。是天然的结晶盐湖。第四纪大冰期初期,原青藏高原的海水伴随着地壳运行聚于此,历经几百万年的气侯变迁沉积成现在的盐湖。茶卡盐湖湖面宽阔,四周雪山环绕,总面积达116.1平方千米,大量晶莹剔透的食盐沉积在湖底,湖面仅有薄薄一层卤水。这一切使得湛蓝的天空,巍峨的雪山在湖面上倒影极其纯净,形成"天空之镜″的奇观。
夜晚的繁星在湖水的倒映下照亮了整个宇宙。一个人立于岸边,仿若一切都缥缈无物。
此外,在通住湖心的轨道上,时不时欢快跑过运盐的小火车和观光的小列车,
精美的盐雕立在岸边,这些独特的艺术景观,使得茶卡盐湖成为中国最具人气的自然景点之一。

(盐雕)
茶卡盐湖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之一,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往西300千米。被称为柴达木盆地"东大门″的茶卡盐湖,早在西汉时期,就因其极易开采而被开发出来。其盛产的味美质纯的大青盐也伴着浑厚的驼铃声,被丝路的商人们运回关内,被关内百姓称赞。《西凉记》云:"青盐池出青盐,正方半寸,其形如石,甚甜美,煮食鲜咸。″过去从盐田采盐需要采盐工人泡在盐水里,用简易工具开采,环境十分恶劣。如今,现代化的绞吸式采盐船和深入湖心的运盐轨道可以轻松地把盐运出湖中,输往全国名地。
(采盐船)
六、榆林窟
8月4日,天气晴朗,上午10时许,我们一行10人,乘两辆自驾车从甘肃省瓜州县来到了榆林窟参观。
刚出车门外,立刻被炽热的戈壁热风所烘烤着。此刻艳阳高照,紫外线特别强烈。
榆林窟,地处茫茫戈壁之中,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上洞子,位于甘肃省瓜州县锁阳镇南约70千米的南山峡谷两岸直立峭壁上。榆林窟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时期。从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洞窟分上下二层,共有四十三个,东崖二十二个,西崖十一个。
分布面积11285平方米,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彩绘佛,道图10856铺,彩塑佛、道造像244身。从洞窟形式,表观内容、艺术风格看,与敦煌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
榆林窟主要艺术价值体现在其丰富的历史和精湛的壁画技艺上,第二十五窟据考证为纪念大唐与吐番会盟而建,塑像为清代重修。
榆林窟不仅因其精美的壁画和彩塑而闻名,还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价值,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
七、红西路军蘑菇台会议简介碑
今天是8月4日,晴。午12时在游览完榆林窟后,我们向嘉峪关方向行驶。公路两旁的戈壁滩一望无际,空旷无垠,远处,祁连山顶上的积雪依希可见。
在距榆林窟约5公里处,公路右侧半山坡上,立有石碑、红军塑像、红旗,车景只是一闪而过。我们决定调头回到红军雕塑处,我跨过公路来到北面半山坡上,看到塑有中囯工农红军西路军的三面军旗,军旗左旁塑有红军雕像,右侧山坡上立有红西路军蘑菇台会议简介石碑。
我在简介碑前不远处拍照时发现,石碑底座正中放有一瓶水,上前仔细观察后想知是游客有意敬放的,在茫茫弋壁上水是生命之源,是最珍贵的礼物。
蘑菇台会议遗址,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西征过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军事会议。遗址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锁阳镇24公里处,距榆林窟4.5公里。
这个遗址是清代修建的三边土坯结构磨坊。南北长25余米、东西宽7.5米,高3.2米。1937年4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余部在李卓然、李先念的率领下到达蘑菇台,并在磨坊内召开了西征以来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会议根据中央最新指示,审时度势制定了西进新疆的目标,为革命培养军事骨干人才。会议还决定攻打安西县城(今瓜州县),以获取进新疆的给养。蘑茹台会议遗址,不仅是红西路军历史上的重要遗迹,而且成为瓜州县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
在蘑菇台会议之前,红西路军2万多人的部队,经国民党、马家军、及地方军阀等数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大部巳牺牲、被俘和打散。主力部队经过"高台战役″后剩余数干人,决定分散突围,分为东路支队、中路支队、西路支队。其中,东路支队、中路支队突围途中损失殆尽,仅有西路支队1000多人突围至祁连山腹地。在穿越雪山途中、又冻病牺牲数百人,最终有900余人到达榆林河边的蘑茹台。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此召开会议,决定攻打安西县城(今瓜州县)向新疆方向突围。
蘑茹台是万佛寺庙产,也是寺庙住持郭元贞的住所,郭住持同情红西路军的遭遇,主动给红西路军补给,包括上千斤粮食、食盐、食油以及20多头牛羊。腾出库房给战士们住宿,并提供会议场所和各项帮助。在后来的战斗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西路支队折损过半最终仅有400多人到达新疆。这也是唯一一支成建制突围成功的红西路军部队。这不仅为中国革命保留了火种,而且为人民解放军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的牺牲和努力为后来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红军西路军先烈们永垂不朽!
八、阳关
今天是8月3日,晴。上午约十时许,我们自驾车从地处甘肃省最西端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出发(阿克塞西邻新疆,南与青海省接壤),今天去距阿克塞75公里的阳关游览。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约70公里处的"古董滩″上,是西汉时期通往西域(新疆)的门户,也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过甘肃、新疆连接中亚、西亚并最终联经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交通。这条通道因其运输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而得名"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是汉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更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自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大道,中国的丝绸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
阳关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久慕其名。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它描绘成遥远偏僻之地。
阳关与玉门关南北呼应,是西汉王朝防御外敌的重要关隘。被人千古传唱,屡见于诗歌。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地势。敦煌西北出玉门关的大道为北道,西南出阳关的大道为南道,北道的路线曾有变迁,南道一直未变,即经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脉北麓的交通道路。
古代阳关和玉门关南北两座关隘之间,每隔20公里左右就有一座峰燧,其中阳关附近最大的烽燧为"阳关耳目"。这座烽火台独䠇于墩墩山上,现残高约4.7米,底宽7.5~8.8米,上宽6.8~8米。
往日的阳关胜景已不复存在,仅有这些烽火台和不远处的"古董滩"见证着曾经的辉煌。在这片流沙之中,散布着古代钱币、玉石装饰残片、碎陶片、铜箭头、石磨等。
1972年,当地考古队曾发现上万平方米的大型版筑遗址,连地埂、水渠等遗址都清晰可见。这些埋设在沙中的文物和遗址,使人依稀看到当年阳关的经济繁荣、大道上信使往返、商旅络绎不绝的盛况以及战争的激烈。
今天,阳关附近已筑起了层层防护林,建有阳关博物馆和中华诗词研究基地,前来凭吊古迹,抒发胸怀的游人不绝。
九、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8月5日早8:30时许,我们从嘉峪关高铁站附近订住的"金源通酒店″出发,自驾到嘉峪关景区约20分钟左右到达。
在停车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车辆、旅游车停满了好几个大型停车区。景点入口处,等待排队乘车进入景区的游客更是人潮涌动。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人们有序乘车来到关城。
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囗,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被誉为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的修建,当时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39座″。关内墩台林立,纵横交织,可相互暸望,互通情报,是明代长城沿线最壮观,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防御关隘。
嘉峪关布局合理,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以黄土夯筑而成。城高10.7米,周长64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
此外,关城还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等建筑,对了解古代将士军事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登上关城,可体会"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之情。
我们这次西行之旅、历经10天,行程近5000公里。途中在车内随拍的沿途戈壁、沙漠、戈壁上成排的风力发电机群、群山、草原、耗牛、羊群等风景照,也是旅途中颇丰的收获,值得永久珍藏。
作者简介
高永科,陕西扶风人,退休职工。爱读书、喜文字。作品散见于《陕毛一厂报》及《扶风微传媒》、《都市头条》、《家在永寿》等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