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丽芳【文(1)】
难以忘怀的岁月
我出身于军人家庭,是在军营长大的,父母一直鼓励我们姊妹几个要好好读书。然而,在十年浩劫期间,无论是学校还是营区,可供阅读欣赏的书籍却少得可怜。恢复高考后,我是那样地渴望能进高校学习。师专的录取通知书,激起我强烈的求知欲望,也给我的人生旅途留下难忘的记忆。
那是春回大地的岁月。进入师专,我首先被众多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三届”的学习精神所感动,是他们激励我毫不迟疑、心无旁骛地投入海绵吸水般的学习中。那时,同学们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老师们也将积蓄了十年的热情全都倾注于三尺讲台。听者忘倦,讲者忘时。下课铃响,大家依然紧紧围着老师不舍离去。当有人抱怨十年浩劫自己被耽误时,我却庆幸自己觅得一方净土,沉醉其中,与高师好友们共享书香,同得其乐。
那是润物无声的岁月。清楚记得,教历史的钱念文老师,年已六十有余,操着浓重的家乡口音,把课讲得抑扬顿挫,极有节律,而我却一句都听不懂,还常常忍不住打瞌睡。细心的老师从同学那儿得知此情,非但没有怪罪我,反而诚恳地向我道歉。从此,老师总会课后把我找去,单独地另开“小灶”,直至我适应了他的方言。当时天气炎热,校内没有风扇,他一边摇着蒲扇,一边挥汗为我讲述远古的史实。这个场景一直留在我记忆中,鞭策我奋进。
那是春风化雨的岁月。不会忘记,在班上我兼一个小小的课代表,却得到诸多意外的收获。教现代汉语的金湘泽老师就常推荐专业书或文章让我阅读,告诫我有些书常读常新常受益,帮我打造了较扎实的汉语言基础。由于阅历浅薄,最怕写作,班主任周承珩老师就常借评阅周记点拨我,保存至今的练习本里篇篇都有老师评语。一次竟还让我在班上参加作文交流,大大增强我写作的信心。
那是播种友情的岁月。难以忘怀,同窗好友们的关心和帮助历历在目。启培、莎琴、芝娟、厥翔几位大姐手把手给我传授学习经验,禾玲、杨黛热忱为我介绍可“望文生义”的写作窍门,特别是夜间熄灯后大家天南地北、摸黑卧床“恳谈”,帮助我大长了见识。我英语基础差,便冒昧求教于正良同学,没想到他一口承诺,天天利用午休辅导,直至修完这门课程……就是在这样友好、温馨、进取的氛围中,我渐渐地成了一名真正的“书生”,习书,品书,授书,乐此不疲。啊,难以忘怀的岁月!愿这纯洁无瑕的友情之树常青!
2007年5月
附:景丽芳,后 任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理工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福建省“三八红旗手”。
(供 稿/徐 挺)
《东胜记忆》文集征稿启事
欢迎东胜老师和同学来稿,内容包括:1977高考经历、东胜路学习生涯回顾及对老师的追忆缅怀、毕业后工作中的甜酸苦辣及同学聚会活动等。文章体裁不限,字数尽量控制在三千以内,并附上作者姓名和班级。来稿编辑后在都市头条发表,同时收录于《东胜记忆》文集供全体师生共同分享。
编者联系方式:罗维开,电话号即微信号13396684784 邮箱923739913@qq.com 欢迎来稿有图有照片(包括作者个人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