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挺
“最美宁工人”
(宁工:宁波工程学院)
师泽若水 润物无声
提灯引路 师魂传承
前 言
2024年,传承与绚烂,都如期而至。办学41周年、升格本科20周年“1983行动”开局之年,与此同时,我们迎来第40个教师节。弘扬教育家精神,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党的最高领导人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在这样一个承载着众多记忆、标注下历史痕迹的时刻,宁工校园里又会有哪些人、哪些事留下浓墨重彩的笔画,铭刻属于全体宁工人的“最美”记忆?
此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41位“最美宁工人”,他们有的是坚守三尺讲台的“大先生”,有的是学术科研领域的“冲锋者”,有的是托举学生成才梦想的“服务者”,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是广大教职工的优秀代表和杰出典范。
此刻,支撑在41人身后的是更多宁工人,他们同样兢兢业业在自己平凡又伟大的岗位,奉献教育、创新教学、关爱学生,共同把坚守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线,用美丽的名义树立起宁工的精神标杆。
此刻,向所有看见的、未被看见的“最美”,致敬!
宁波工程学院通知
徐老师:
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及我校办学41周年、升本20周年,学校推出41位“最美宁工人”优秀代表进行集中呈现,其中退休教师代表10人,祝大家教师节快乐,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学校将于9月9日举行第40个教师节表彰大会,现邀请您以“最美宁工人”入选者嘉宾身份出席。地点阳明报告厅,现场设有座位表。谢谢。
学校办公室
2024年9月6日
徐挺,2010年宁波工程学院退休。15年后,学校给予此荣誉,幸事!
简历
1987年由宁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副主任)调入,先后任宁波高专校办副主任、成职教中心支书、校启运校区总负责人、图书馆长,后任宁波工程学院高教所所长,2010年退休,历时24年。现,学校离退休第五支部书记。
兼职:
1994至2005年,高教司兼职秘书 (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关于聘请徐挺、俞克新同志为秘书的通知》 教高司专函【2000】1号);
2005年,高职高专教育评估专家 (教育部高教司发《关于组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库的通知》教高司函【2005】6号)。前后10年;
2000至2010年,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评估专家,计10年;
2009至2019年,第二、三、四届宁波市高校教学督导,计三届、10年。
教育部高教司文件 宁波市教育局之高校教学督导聘书
工作业绩
1.主编校志三部:2004年主纂《宁波工程学院志·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卷》,后主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志》《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志》。
2.任 升本办公室副主任
宁波高专升格宁波工程学院期间,任升本办公室副主任,负责“迎接本科合格评估材料提纲”等起草、落实检查工作。后被评为升本先进工作者。
宁波工程学院校庆40周年时,相关材料之三位顾问之一。
3.主持课题
主持教育部课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江浙鲁等10多所高专参加),2006年获宁波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持省教育厅新世纪教改课题--《“知行合一”现代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高浩其校长、李维维副校长参加)。课题组提出“知行合一 双核协同”现代工程师培养模式,学校一直沿用。《“知行合一、双核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国家一级期刊)2007年第4期。
4.论著
主编、副主编论著20多部,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国家一级期刊)5篇。
主编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上下册,高教司编,主编徐挺,高教出版社版。
副主编《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 1999年》《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0年》,均高教司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编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文学欣赏》,高教出版社;2006年又列为“十一五”规划教材,修订版。
主编《高职教育合格性与发展性评价》(专著),高教出版社;
主编《宁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专著),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
主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论著),安徽人民出版社。
5.获奖
2009年,浙江省新世纪高教改革项目《毕业综合实践导引》副组长,省第六届高教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5年,教育部课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凡夫,追求“诚 勤 精”。
扬平凡志气,为人立德,爱党爱国,诚信终扬德。
显平凡骨气,处世立功,勤耕自强,天酬螺丝钉。
蕴平凡底气,岗位立业,正直启航,求精可乐天。
宁波工程学院“最美宁工人” 结语:
“最美”永远不止一种模样
回望建校41载,在宁工这片热土上涌现了许许多多默默无闻却又熠熠生辉的“最美宁工人”。他们以个体的微光汇聚宁工的光华,丰富“最美”的含义,诠释宁工校园的精神之美。
我们赞扬美丽,但赞扬的意义不在于如何描述它,更在于如何学习着成为它。美丽不能复制,但是力量可以传承。传承了力量,那么“最美宁工人”就不再是一个人的“独美”,而是一群人的“读美”,更是一代人的笃行。
我们期待更多的“最美”聚沙成塔、汇流成河。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最美宁工人”为榜样,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在薪火相传的接力中,丰实宁工的精神地标,肥沃宁工的文明土壤,最终转化成美美与共、见贤思齐、砥砺前行的实际行动。
各美其美,出发!
2024年9月10日
作者简介:教授,教育部高教司兼职秘书 ,高职高专教育评估专家,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评估专家;宁波市第二、三、四届高校教学督导。主编、副主编论著20余部【高校校志及教育部规划教材《文学欣赏》(高教出版社)】。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发表在国家一级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5篇。曾主持教育部、省教育厅若干课题,分别获省、市高教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