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1900-1991)与吴冠中(1919-2010)是中国绘画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探索者和成功实践者。林风眠是中国现代新艺术的开创者和领头人。他年轻时接受了西方绘画的严格训练,同时感受到东方艺术宁静悠远的美。他被博物馆陈列瓷器的优美雅致形象所打动,也对其他民间艺术也有极大的兴趣,就像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他看见一条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创作之路。
吴冠中是林风眠的学生,他的艺术探索之路在法国留学时就已开端。他回国后开始画风景人物,环境允许时很快走向用表现性手法创造艺术。之后,他又在表现风格和抽象风格之间作自由地切换,画出更为强调主观感受的作品。探索中国现代艺术之路、回应百年社会转型呼声,这是林风眠和吴冠中所代表的几代艺术家的使命。他们的个性、气质、天赋、背景不同,所选择的艺术探索路径也各有侧重。但他们殊途同归,以自由创造的激情共同谱写了现代中国艺术的光辉篇章。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林、吴这两位留学法国的现代中国艺术大师举办展览,精选绘画作品140余幅,以呈现他们对中国绘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开拓,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风眠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入第戎国立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1926年初,年仅26岁即就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28岁即成为国立艺术院(后更名国立杭州艺专)创始院长。他始终致力于将西方现代绘画思想与方法融入中国绘画教学和实践,力图推动中国绘画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美术探路者。他提出“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艺术战”等主张,至今仍未过时。然而他一生名满天下,却半世流离,甚至一度身陷囹圄;其作品的命运更是坎坷多舛,早年作品或散佚,或在荒谬年代不得不亲手毁去,垂老之年移居海外,百余幅佳作终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宝贵财富。
吴冠中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受到时任校长林风眠的美术思想启蒙,也得到关良、潘天寿、吴大羽等前辈亲授。1943年毕业后在中央大学建筑系任助教,1946年以全国甄选考试第一名获公费资助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1950年,吴冠中留学归来,辗转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校。吴冠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满怀憧憬毅然归来,却因其艺术主张与时代的“脱节”而长期被边缘化。当然,这种边缘化处境反而使他获得更多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创作时间,尤其在调离“写实主义”堡垒中央美术学院后,他在清华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事“非主流”教学之余,充分利用假期,自费到全国各地写生,以其劬励与执着,创作了一大批精彩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