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的故事
文/郭有三
周公是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曾协助武王伐纣灭商、辅佐成王摄政、东征平定叛乱、营建洛邑并制礼作乐,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由于周公开创了千秋伟业,被后世奉为天下第一圣人——“元圣”。今天,让我们从洛阳周公庙出发,去缅怀周公的丰功伟绩,去感受周公文化的博大精深。
周公庙洛阳周公庙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定鼎南路与凯旋东路交叉口东,是纪念周公姬旦的祠庙,坐北朝南,现存古建筑:钟鼓楼、定鼎堂、礼乐堂、先祖堂和东西两廊,共25间。 正门正对着老城区五贤街,现为三进院落,依中轴线自前到后依次为定鼎堂、礼乐堂、先祖堂及东、西廊房,建筑面积664平方米,是洛阳市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明、清建筑群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现存洛阳周公庙乃明清遗存,它原是四进院落,正门前原来有一座牌坊和东、西厢房,正门左右侧原为钟鼓楼。定鼎堂建于明嘉靖四年,在周公庙现存古建中年代最为久远。它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青筒瓦件,绿琉璃瓦剪边。龙凤屋脊,两端饰以吻兽。大殿四角飞檐起翘,拓展伸张,比例匀称,节奏和谐,既庄严稳重又隽秀灵巧,按我国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所言,这是一座保留有辽金建筑风格的艺术杰作,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殿内供奉有周公及其弟召公、毕公、长子伯禽、次子君陈五尊圣像。殿堂四周的墙壁上,采用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方法,用6幅画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周公牧野之战、辅佐成王、东征平乱、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和制礼作乐等六大功绩。
周公功绩周公姓姬名旦,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周公受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周武王病逝,成王年幼,故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 “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 周公的成就主要为:军事上周公二次克殷,统一东方,建立以成周为中心的军事中心;政治上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嫡长制以及分封制;文化上制礼作乐集周礼之大成。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家训周公重视家庭教育,《诫伯禽书》原为周公对儿子的叮咛嘱咐,周公将安邦治国的经验教于伯禽,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成文家训”。周公家风家训的精神,开启了中华文明以礼治国、以德治国的源头。后又被孔子继承发扬,进而形成儒家学说的精神内核,其思想一直影响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一部分。
周公的《康诰》中说:“丕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献,裕乃以。民宁,不汝瑕殄”,告诫弟弟康叔,要高瞻远瞩,努力施行德治,以此来安定民心,使生产发展,国富民强,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周公叮嘱康叔,管理封地要立法,依法行政,对于惩治犯罪要做到公平公正,有法可依。在《立政》中告诫成王“其勿误于庶狱”强调法治的过程一定要严谨,不可失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公正、法治”有相同的内核。
周公经常教育子孙后代做人要严谨、做事要尽心,教育人们要遵礼守法、知书达理,才能相处愉快。《诫伯禽书》把如何崇德、立身,提升至治国之道与国家兴衰存亡的层面,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成文家训”。《诫伯禽书》体现了周公的为政品德,如:礼贤下士、谦虚谨慎、谨言慎行、为政清明,可谓用心良苦。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践行了以德治国的理念,把鲁国治理成了民风淳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周公之像周公的贡献既有大刀阔斧的开拓创新,又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后世为表尊崇,或建庙立祠,或著书立说,或作诗歌咏,其中赞颂周公吐哺握发之勤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赞美周公赤诚忠心的“德似仲尼悲风鸟、圣如姬旦赋鸱鸮”、颂扬周公制礼作乐的“元圣功存礼乐间,六经道德实开先”…… ,周公更被称为儒学的先驱“元圣”。
在洛阳周王城广场的中央,有一座巨大的周公营造洛邑雕像。周王城广场的主题就是纪念周公营造洛邑,让市民和游客能够认识和记住这座城市的缔造者。周公营造洛邑雕像是一座群像,周公站在高处,用手指着前方,威风凛凛,有种王者风范,身后的随从似乎一边听着他的教导,视线跟随着周公所指方向,颇有一些建设者视察施工现场的感觉。周成王五年,周公开始营建洛邑,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其中王城是宗庙宫寝之所在,在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此后洛邑(今洛阳)成为西周的东都,和镐京(今西安)并称为“二京”。
周公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周公之德行、周公之功业、周公之历史地位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借古鉴今,兼收并蓄。周公家风家训就是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和价值观的体现和传承。借鉴学习周公家风家训,可以使我们从古代的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华夏先人秉持变革和包容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历经数千年时间的沉淀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周公文化依然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时至今日,今天的中华文化正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因此作为中华儿女应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沉淀中汲取营养,创造性吸收,创新式发展,守正创新,以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作者简介:郭有三,笔名安乐书生,现居住于洛龙区安乐镇,现在农行洛阳分行工作,是一个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作者。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于市场营销、信贷管理工作,其撰写的《信贷资产良性循环的实践与探索》一文,在河南省农行交流学习,关于信用卡、零售业务、信贷方面的工作心得在农行总行发表,在省市级媒体发表宣传报道及文学作品多篇,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业余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