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进万家|河北沧州:70家非遗工坊传非遗、促就业

蔡荣平老师正在教授外国友人缝制旗袍。赵晓薇 供图
一针一线绣出繁花似锦,一步一摇衬出曼妙身材。走进沧州园博园蔡荣平非遗旗袍坊,各色旗袍整齐摆放,来往游客不仅能够试穿体验,更能够随非遗老师体验非遗盘扣制作,沉浸式感受传统旗袍之美。
“旗袍这项传统非遗文化得到了大家的青睐,每天都有游客前来体验交流,不仅传递了中国之美,更让传统非遗得到了传承。”沧州市非遗旗袍传承人蔡荣平说。
非遗工坊是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蔡荣平非遗旗袍坊通过招收学徒、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已为近100名妇女群众提供了就业方向和渠道。同时借助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企业等方式,带动500余名社区群众、企业职工实现布贴画、盘扣等技能延伸,成功带动女性创业就业。
近年来,沧州市选出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非遗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建设非遗工坊,打造县域非遗特色产品。截至目前,沧州市共建成70家非遗工坊,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就业。
“依托黄骅面花制作技艺,我们建立了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不仅提供了工作岗位,还让员工学习到了非遗技艺,有了一技之长。”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丽颖说,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面积约700平方米,设有多个操作间。工坊招聘重点向下岗人员和残疾人倾斜,为当地300余名困难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
此外,沧州市推动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出多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因时因地打造非遗+文创、非遗+演艺等项目。非遗工坊中的非遗项目传承人也成为当地乡村旅游宣传大使,不仅可为游客讲解非遗知识,还积极宣传推介当地旅游资源。
沧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沧州市许多非遗工坊已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下一步,沧州市将继续加大非遗工坊建设力度,激发非遗产业内生动力,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