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文/何山海
很怀念小时候的中秋节。
农村习惯把中秋节叫作“八月十五”,是一年当中除春节之外又一个最重要的节日。每到这一天,在外工作的游子、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家来看望父母,中午吃上一顿团圆饭。
一大早,父亲骑上家里唯一的自行车去赶集。乡亲邻里呼朋引伴开着拖拉机、赶着马车浩浩荡荡奔向集市,一时间路上行人多了起来,铃声、问候声此起彼伏,微风吹过,连太阳都变得格外温暖了起来,刚忙完秋收的农民脸上洋溢着笑容,好一幅温馨热闹的场景。
小孩们满心欢喜盼望着父亲回归,几次到村口翘首张望,一声“爸来了”消息传回家中,一路小跑扑向远方的身影,父亲早早下了车,在儿女的迎接下手拉手回到家中。
父亲的挎包里一般会带回三样东西:一斤肥肉,一包月饼,几个苹果或鸭梨。母亲把月饼和苹果先收起来,放到小孩够不到的地方,然后把肉切好放进早已烧好的锅里,连带自家园子里摘的菜,一锅香喷喷的饭菜诱人馋涎欲滴,在那个少油缺肉的年代,八月十五的中午饭绝对是一生难忘的回忆。
接下来就是盼天黑,盼月亮,盼着母亲分月饼。据老辈人传说,八月十五天狗会出来吃月亮。如果天黑了还没见月亮上来,那一定是被天狗吃了。于是天刚擦黑,心急的孩童们手拿脸盆、水桶、铁锅边敲边喊“天狗吃月亮喽!”“天狗吃月亮喽!”巨大的响声把天狗吓跑,月亮缓缓从东方升起,起初又大又圆,像一张金黄色的大饼,继而不断升空,变亮变明,上面树影婆娑,山川清晰可辨,又像挂在天上的一轮银盘。母亲在院子中央的小桌上摆上月饼、水果,偶尔会敬上一两杯酒,说是要先祭拜月亮,孩子们围在四周,听妈妈讲嫦娥偷吃仙丹,奔月升仙的故事,然后给大家分月饼,虽然每人只能分到一小块,但真应了那一句“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人人非常珍惜,小口小口吃到嘴里,那滋味才叫甜美无比。 吃完月饼,整个村庄就成了孩童们的乐园,他们在麦场、在田地、在街巷里追逐打闹,奔跑嬉笑,玩对拐、玩摔跤、玩老鹰捉小鸡,欢声笑语衬托着童年的无忧无虑。明亮的银辉洒满大地,映照出一片勃勃生机,护佑着这一方太平盛世!
还记得家乡的月亮又大又圆,家乡的夜晚清澈透明。我喜欢在月光下看书,纸上的字一览无余,既省电又头脑清醒。我喜欢在月下踱步,体悟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吟诵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憧憬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爱情,畅想张九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壮阔,在无数个明月夜,我对月空想对月遐思,最后在“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的歌声中踏上了我的从军梦。
如今,再也见不到家乡如水的夜色,中秋的月饼再也品尝不出甜香。但我的根在那里,我的魂留在了那里。“故乡在梦里,似水柔情深”,对故乡的思恋,是我割舍不掉的情缘,每当我想起那个生我养我哺育我成长的地方,浑身就充满了前进的力量。 月是故乡明!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退休教师。爱孩子,喜诵读,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和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播讲的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