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瓜
文/代百勇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东明县,过去这里盛产西瓜,以皮薄瓤甜味美而著称,是全国著名的西瓜之乡。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种瓜卖瓜的事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每个人都能分到二亩左右的土地。地里种的庄稼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亩产量600~900斤不等。当时市场上小麦的价格是三毛二每斤,玉米的价格是两毛五一斤。人们每年除了向政府交纳三、四百斤的公粮外,就几乎所剩无几了。大约是到了1989年前后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们那里开始种西瓜来了。
种西瓜有春瓜和麦茬瓜之分,春瓜顾名思义就是在春天的二三月份种的,需要在上面铺地膜覆盖。要单独种,不能夹杂其他庄稼,下种早,上市也早,价格当然也会更贵些;麦茬瓜就是在四五月份麦收前才种上去的。是在麦陇间隙插播的,不影响小麦的收成,种的晚,工序也简单,价格自然要比春瓜更便宜些。
我家那时候种的大多都是春瓜,最初是在村南的一块地,我们通常称它为“南地”。由于分地的时候父亲抽到的是1号,所有分到离村庄最近的一块地。为了照顾我们,队里还多给了我们半亩多。等到西瓜快成熟的时候,需要在地头搭个瓜鞍子看瓜。那时候我刚上初中,为了不耽误我学习,看瓜的事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我头上。我经常一边看瓜,一边学习。有时也会偷偷地阅读一些课外书,《红楼梦》第一遍阅读就是在那时候进行的。
看瓜的趣事有很多,但是,最有趣的还是要数卖瓜了。那时候卖瓜通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和地排车。
单独用自行车是在自行车后架上横挎一个盛满西瓜的跨篓。一跨篓西瓜重达二百多斤,带着这么重的东西骑自行车需要很高超的技术,主要是把握好平衡,否则很容易翻车。我那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这种高难度动作是驾驭不了的,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的只有父亲和大哥。
有一次大哥骑自行车卖瓜,一趟居然卖了48块钱,兴高采烈的笑的合不拢嘴,回家交钱的时候还受到父亲的隆重表扬,我们几个都很羡慕他,也很佩服他。
地排车在我们这里也叫“驾车子”。用地排车卖瓜,一次能装五六百斤,一般一个人是很难拉的动,需要两个人配合才行。距家近的是一人在前面拉车,另一人在后面推;离家远的则是一人拉车,一人骑自行车在前面牵着,多少起到一点助力作用。干这种活的,大多都是我和哥哥。
我们拉着地排车卖瓜的场所主要分布在县、乡、村三个地方。有一次在沙窝镇集会上卖瓜,正好跟我们的邻居三爷在一起。只见他扯起嗓子喊到:“卖西瓜了,新鲜的西瓜来了。我们的西瓜皮薄瓤甜,个头又大,吃起来非常爽口,保准你吃了还想吃,吃了永远忘不了。”
一会儿他的摊前就围满了一群人,边挑边拣,不时的发出啧啧赞叹声。没有人的时候他就再喊一遍,虽然是同样的话,同样的语调,却吸引来一群不一样的人。这样走了一波又来一波,不到半晌,他的西瓜就卖去了一大半。而我们的摊前一直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我让哥哥也喊两声,他却反过来推说让我喊。哥哥只比我大两岁,刚满16岁,初中毕业才走上社会。我们两个谁都拉不下面子,偶尔鼓起勇气喊了一声,却惹来别人奇异的目光。后来哥哥对我说,我们还是走吧,在这样下去,到天黑咱也卖不完。
于是,我们俩便离开那里,找了一个位于集会东北角,人群集中卖瓜的却很少的地方。哥哥在那里喊了几声,引来不少买瓜的人。后来我也抬起头学着大人的语气大声喊了一声,也招来一群人。就这样,到了中午,我们的西瓜也差不多卖完了,只剩下几个个头较小、歪鼻子拗嘴的畸形瓜。这些瓜质量太差,都是没人要的,但是,就是它们成了我和哥哥最好的午餐。
一天下来,一驾车子西瓜差不多能卖一百多块钱,当数完钱,满载而归时,心中特别高兴,感觉很有成就感,满身的疲惫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在没有集会的时候,我们就拉着车子,走街串巷,游街卖瓜。那时候老百姓手里基本都没有多少钱,但是新麦子刚下来,现在大家手里有的是麦子,我们就让他们用自家地里收的麦子拿来换西瓜。
西瓜好换,但是价格却不好计算。那时候麦子的价格是三毛二,我们西瓜的价格两毛左右,折换价格就是一斤麦子换一斤二两至一斤八两西瓜不等。如果是一斤兑一斤半还好算,二斤麦子换三斤西瓜,以此类推。但是要是一斤兑一斤二两就不好算了。那时候也没有计算器,都是口算的。更何况在很多时候都不是整斤的,比如老百姓拿来六斤四两麦子,你说该给他多少斤西瓜?
这个问题纠结了我们两个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我在家事先把这些数据计算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到卖瓜的时候,就在上面查找,这样以来就容易多了。
卖瓜是一门学问,判断瓜的生熟更是一门大的学问。有一次我和哥哥一起到县城卖瓜,在西关菜市场正好遇到一位干部模样的人,穿着得体,西装革履的,头发梳的特别整齐,满面红光,脚下皮鞋也是十分铮亮。他见我们的西瓜不错,说这一车瓜他都要了,要我们把西瓜拉到县人大大院去。我和哥哥两个人高兴的不得了,一斤瓜还给他便宜了一分钱。那里有个磅秤,过完称,开了钱,我们就兴高采烈的回家了。
父母听说后,也开心极了,午饭还特别给我们俩一人一个煮鸡蛋吃,作为补偿。
当天下午,哥哥偷偷对我说:“天黑还早着呢,要不咱俩弄一趟吧!”我说行啊。可是却找不到平时帮我们摘瓜的堂哥了,他出去卖瓜还没有回来。说是堂哥,其实他的年龄跟我父亲差不多。他是老瓜农了,早年就曾给地主家里种瓜,后来又去山西包地,专门给人家种西瓜,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每天早晨都是让他帮我们摘瓜,以便判断生熟。
“没有堂哥帮忙,我们怎么摘瓜啊?”我很发愁。
“要不我们自己去摘吧,反正也跟着堂哥摘瓜这么多回了,我也学得差不多了。”哥哥嘴上虽是这么说,语气却不是那么肯定,心里仍然没有底。他的意思是想趁着天不黑,再多卖一趟。我虽有疑惑,但最后还是同意了。我们就到西瓜地里拣个大的挑了半车箱。
但就是这样一个草率的决定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损失。那些西瓜大多都是七八成熟的,切开后都是白籽红瓤,有的还是白籽白瓤的,都被人家给退了回来,还说了我们很多的不好听的话。为此,我和哥哥都感到非常懊恼,十分自责,后悔自己急功近利,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堂哥回来后,对我们俩的不当行为并没有给予太多的责备,而是耐心的向我们传授判断西瓜生熟的独家秘诀。
他说,判断一个西瓜是否熟透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看瓜须。如果结这个瓜的前面的瓜须干了,最好是三个瓜须都已干了,那它肯定是熟了;第二是看瓜蒂。要是这个西瓜的瓜蒂修得光滑的,圆圆的,上面没有绒毛,且周围形成一个圆形的凸起,这说明这个瓜就已经熟透了;第三是听声音。一手托起西瓜,用另一手指轻弹或用手掌轻轻拍打它的顶部,如果发出“砰砰”的声音,且拖瓜的手能感觉到瓜皮振动,俗称“过手”,那么这个西瓜就一定是熟的。
想不到判断西瓜生熟还有这么多的学问,这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真是涨了见识。
那几年,在暑假里,我和哥哥经常一起清晨去地里摘瓜,上午拉着满车的西瓜出去卖瓜,下午或者晚上载誉归来,收获满满。
那时候,一车西瓜差不多能卖一百多块钱。现在看来一百元钱根本不算什么,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是,在那个年代,一百块钱是何等的珍贵与值钱,是生活在现在的人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的。我说个事实大家可能就明白了。那时候,三百块钱就能盖起三间砖瓦房。你可以想想,现在要是盖三间房需要多少钱?
悠悠岁月,悠悠故土情。时至今日,我心依然。真的好想回到过去,回到那个时代,重温一下儿时那种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
作者简介:
代百勇,笔名:鲁瑜。中共党员,东明县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作家联盟会员、青年文学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和《文学百花苑》杂志社专栏作家等。自幼酷爱文学创作,自2007年以来,先后在《青年文学家》、《西部散文》多家媒体、报刊杂志及公众微信号上发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作品3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