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韩城南门,重温萝石精神
文/樊春亮
韩城南门位于韩城古城南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是韩城通往合阳、西安等城南地区的必经之路,现在是韩城古城一个靓丽的旅游景点。这里有300多年历史的毓秀桥、示我周行的木制牌楼,雄伟壮观的南门、翁城、广场、望河楼等景观。最近听朋友说南门广场恢复了清代的萝石书院,决定前往一看究竟。
华灯初上,凉风习习,穿过高大的韩城门楼来到南门广场,这里游人三三两两,有的在悠闲散步,有的跳广场舞,小孩子们在嬉戏打闹,一幅幸福和谐的生活画卷展现在眼前。坐在石墩子上和乘凉的老人聊天,他自豪的告诉我们,南关以前是有名的脏乱差之地,能有这样干净整洁的环境都是李书记的功劳,他指着西南边的一片青砖建筑和灯箱说那就是萝石书院。
顺着老者的指引方向,我们走过去仔细浏览灯箱的介绍,左懋第(1601——1645年)字仲及,号萝石),山东莱阳人,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民族英雄。 明崇祯五年(1632)八月,任陕西韩城知县。
明末清初,韩城连年灾害,流寇四起,民不聊生,他上任后亲自披挂上阵抵御流寇,捐出自己的俸银进行赈灾、重新丈量土地,大力兴办教育,进行减税降税、婚丧嫁娶从简等一系列社会改革,在6年任期内,使韩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国引起轰动,被朝廷直接提拔为皇帝身边的重臣。清军入关,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与摄政王多尔衮唇枪舌剑,坚决维护大明尊严。1645年闰6月,因不愿屈从清政府而被杀害,被后人称为文天祥式的民族英雄。
看完介绍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尤其是他崇文尚俭、忠孝义气的思想,在韩城传为佳话,影响着一代代韩城人。1634年,左懋第充任陕西乡试考官,录取了11人,韩城仅有1人考上。左懋第受到很大触动,认为自己作为知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回到韩城,他马上在全县选拔优秀生员,成立了“尊经社”,每月两次亲自到明伦堂讲解经书,并现场答疑解惑,还资助家庭贫困学生,以免因贫而失学。三年后,陕西乡试中韩城有8人中举,全部是“尊经社”的学生。
据《韩城县志》记载:“韩人知通经学古自公始。丙子登科者八人,皆社中士,其余泽也。”、“由是捷书蝉联,至今为国家桢者,先生开之也。”韩城崇文重教之风兴起,人才辈出,有的成为栋梁之才。想起前几年,我曾经多次跟随先生到桑树坪山区进行教育扶贫,深感把一个学生培养成才对一个贫困家庭的重要性,亲眼目睹这个学生毕业后返乡考取乡镇公务员后,带领全家脱贫的真实故事。真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也是300多年前,左懋第重视教育、爱惜人才的精神传承。
左懋第在任期间,十分注重了解体察民间疾苦和风土人情。他“深山穷谷,足迹殆遍”。发现韩城习俗有崇尚奢侈之风,特别是婚丧嫁娶方面礼数繁琐,奢侈浪费。于是编撰了著名的《尚俭书》,规范民风民俗,使社会风气改观,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至今韩城人民依然遵循着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的优良传统。
在韩城期间他不仅亲自侍奉母亲起居,尽心尽力,还重刻《孝经》一书,号召百姓讲究孝道,懂得孝亲大义。有一村民因犯事被押到县衙,当听说他家里尚有老母需要侍候,即刻放了他。久之,不免有人作假。他说:"我并非不知道,但是从长远来看,孝亲之风兴起,所得必多啊"。说明他做官并不是照本宣科,着重于思想上的感化和教育,用当今的词形容就是情商非常高。
他还主张修缮了司马迁墓,苏武墓、白(白居易)公祠等,大力弘扬忠义精神,韩城人把他与司马迁、苏武、郭子仪、白居易并称为“禹门五贤”。人民为了纪念他,在清代修建了左公祠,就是现在萝石书院的地址。
虽然近400年过去了,左懋第的事迹依然感人至深,作为一个老百姓的父母官,他时刻心系百姓,踏实务实,刚正不阿的精神,被韩城人民长久拥戴,愿萝石精神永存!
樊春亮,女,1970年出生于陕西韩城,爱好文学、摄影、绘画和韩城民俗文化,先后在《韩城文学》、《渭南网》、《都市头条》等公众号发表文章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