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乡每到荷塘游
文/徐昌平
大凡外出旅游或散步,每每遇到荷塘,我总是驻足观望,冥思遐想,身心穿越进儿时的荷塘。
春日的荷塘,一片静秘。清浅的泥水,枯萎的荷杆,看起来毫无生气。我们知道,塘底还有许多未被人们挖完的耦,她们静静地躺在塘泥下,正孕育着力量,期待着夏天的重生。
初夏之际,草木篷勃,荷塘水涨,小荷初露。景美宛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待到仲夏,荷花开始绽放,荷叶全面舒展,铺满整个池塘;只见万绿丛中,先是点点红,后来是满塘万紫千红。当盛夏的阳光洒满荷塘,满塘荷叶争先恐后撑起华盖,挨挨挤挤,高高低低;风儿吹来,荷浪翻涌,各色荷花,闪烁可见,惹得蜂、蝶、蜻蜓穿梭其间。
此时家乡的荷塘是儿时的乐园。我们常到荷塘捞鱼摸虾,玩水游泳,荷塘练就了我们的游泳技能。而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摘莲蓬和扯藕带。莲蓬易摘,扯藕带则要顺着小荷叶梗往下摸,并用脚探准位置,然后深吸一口气,一个猛子扎下去,便扯出一根鲜嫩的藕带,洗干净,吃在嘴里,甜美爽口。
家乡在长江之滨,江南水乡,荷塘随处可见,大小不一,散落在田间地头,有的连接沟渠,有的紧挨湖畔。夏秋时节,星落棋布的荷塘在金黄的稻浪里像绿色翡翠,闪耀如星;稻花香混合着荷香,伴随着清风徐徐,飘远益清。有时,夏雨滂沱,白雨跳珠乱入荷,荷叶昂首挺立,任凭风雨洗礼;雨中荷花虽花瓣零乱,仍傲然不屈,宁折不弯。在有月亮的晚上,那荷塘,更是“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朦胧多情,蛙声起伏。
秋冬时节,满塘残荷孑孑而立,笑对秋霜,无怨无悔,“留得残荷听雨声”,淡定而悠远。塘中水清浅见泥,而那泥水之下,是莲荷青春岁月的沉淀---莲藕,经过了春的生发,夏的成长,这时,莲藕成熟了,耐心等待人们去挖掘。
儿时的乡下荷塘,大多为野生荷塘,涝时配合河湖沟渠排涝蓄水,旱时供田地浇水灌溉。秋冬农闲,许多人下塘挖藕,一来可卖几个小钱,二来供自家当菜吃。挖藕是力气活,看起来简单,实则不易。
记得每年腊月,临近春节时,挖藕的人特多,为的是过春节期间有鲜藕吃(因挖出来的藕不能长时间存放)。看见别人去挖藕,我虽只有十三、四岁,身单力薄,也扛着铁锹去凑热闹。来到离家不远的荷塘,那荷塘面积较大,水基本干涸,许多大人在里面挖藕,干得热火朝天。塘边站满围观的妇女和小孩子,十分热闹。
我在荷塘一角,找了一个人少的地方,卷起裤腿,下到泥塘,循着枯烂的荷叶梗朝下挖,我学着别人挖藕的手法,先把表层稀泥扒开,再一块块挖出较干的泥块,渐渐地,露出了藕簪,顺着藕簪小心地用手刨去周围的泥巴,一枝横躺在泥中的藕就现了身,我慢慢将这枝藕从泥中拖出,递给站在塘边欢呼雀跃的妹妹,又埋头奋力的挖,力气不济时,就歇会儿再挖。每次挖出来的藕虽没大人的多,但也够过年吃的了。而过年时,最令人难忘的美味就是鲜藕排骨汤。排骨藕汤也是家乡的一道非常著名的传统美食,以荷塘盛产的莲藕和排骨为主要原料,汤汁鲜美,味道浓郁。
排骨藕汤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莲藕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对消化系统有益;排骨则富含蛋白质、钙、铁等营养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强筋壮骨的作用。
儿时家乡荷塘里大多为野生藕,看起来颜色较深,摸起来表面粗糙,长得很老,我们称之为粉藕。这种藕淀粉含量多,煲熟后口感粉糯香甜。现在的荷塘,有的栽种了新品种脆藕,我们俗称为白莲藕,藕节粗壮,孔多色白,生吃脆甜,适合清炒及做酸辣藕丁;煨排骨藕汤用粉藕为好。记得那时大人们做排骨藕汤很简单:将藕洗干净后切成块放入砂锅,再丢几块排骨加入开水,并加适量生姜片什么的,盖上盖放在火塘上用火煮煨。每当煨排骨藕汤时,我们小孩子便围坐在火塘边,眼巴巴地看着砂锅。当大人们揭开砂锅的那一刻,排骨藕汤的浓香便沁入我们的心窝里了。
家乡的荷塘是美味的。莲蓬的甘甜,藕带的爽脆,藕汤的清香,无不令人回味无穷。
家乡的荷塘也是充满诗意的。上学后,读朱自清的月下荷塘,虽然很美,可我觉得与家乡的荷塘相比,却少了“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乡野之趣。
美好时光荷作证,千古流传少女心。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不是她的《泛水荷塘》么?读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体味到荷塘中采莲女的青春活力与人面荷花相映红的美景;也让我们回想起家乡荷塘的美好与人性的纯真。读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我们品味出夏夜荷塘的深遂意蕴。读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感觉到荷花的自然清新之美。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我们认识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内涵。
儿时家乡的荷塘,是盛满乡愁的老照片;当今家乡的荷塘,是治愈乡愁的新画卷。夏日里,回到家乡,看那荷塘,似儿时的荷塘,又不是那时的模样。只见荷塘连片,一望无际;荷叶还是那样碧绿,荷花依然鲜艳明媚。但似乎有些不同。正疑惑间,偶遇一位年轻人,与之攀谈一番,方才解开心中疑惑:他是回乡创业的大学生,这些荷塘是他带领村里农户组成合作社,共同维护栽种经营。同时开展荷花观光游览项目建设,游人可到此赏荷采莲,参与挖藕等活动。这些荷塘里,有的栽种的是红花藕(粉藕);有的种的是白花藕(脆藕);有的种的是子莲,主要用于收获莲子。为方便游人观赏荷花,他们拓宽田间小道,沟渠河湖间,用小木桥勾连相通。村子里几家农家乐生意日渐红火……言语间,年轻人的眼睛里闪耀着兴奋的光芒。
今日的家乡荷塘,也走入了乡村振兴的春天。每逢到乡下,只见虾稻田边,荷塘连片;村道宽阔,人欢鱼跃。俗话说,七荷八藕。七月流火,莲子飘香;盛夏时节,荷塘边上游人如织,人们观荷采莲,乐不可支。秋冬之季,无“藕”不欢,排骨(或筒子骨)藕汤,藕粉,藕丸子,酸辣藕丁等藕味嘉肴便纷纷登上人们的餐桌。于是,荷塘里,机声隆隆挖藕忙,满筐莲藕,随大小车辆运往远方。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锦绣长江,蜿蜒东去,滋润出星星般的莲湖荷塘;岁月悠悠,水乡荷影,孕育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家乡的荷塘,寄托着多少真情的守望啊!思乡每到荷塘游,笑望千重稻菽,喜看荷塘欢歌。
作者简介:
徐昌平,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职称;湖北省荆州松滋市实验初级中学退休教师,市作家协会会员,国家楹联学会会员。在《语文报》、《演讲与口才》、《语文教学与研究》、《科学教育研究》等国家及省市级报刊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