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陕西讯(辛和) 有一首歌,每每听起来让我心潮澎湃,也就是这首歌,让岁月的初心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烙印,常常想起,这就是那首响遍祖国大地的红色经典歌曲《南泥湾》。在我心中,《南泥湾》不仅仅是一首红色经典歌曲,而是流年里的一颗种子,把曾经留给永远,时光老去,记忆如新,这颗种子依然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与我推心置腹,诉说往事。

记得那是1985年,全军部队开始整编,当时我在步兵第 141 师司令部任副营职参谋。1986年深秋时节,我随时任师长陈德光(后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从驻地蒲城县城出发,沿西(安)包(头)公路,准备去驻地在绥德县的步兵第 422 团检查工作。
上车后,陈师长说,部队大整编,步兵第140 师撤编后,集团军将延安南泥湾农场从140师转隶给咱们师,这是上级对我们的考验,也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是集团军对我们师的信任,咱们顺路到南泥湾农场去看看,做个调研。一路上,老首长如数家珍般的为我和司机小涂讲述南泥湾革命历史故事。老师长是广西北流市人,口南方口音的普通话,不很标准,但很亲切。提起南泥湾,他非常激动,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的讲给我和司机听。他说:别看后来是牛羊满山坡,鱼米赛江南,在以前可是个“烂泥洼”吆。当年的南泥湾,山林茂密,坡陡人稀,漫山遍野荆棘从生,一到夏天,林高叶茂,一到冬天,衰蓬遍地,荒凉无比,常有狼虫野兽出没。朱总司令在延安周边考察,一次意外发现这个“烂泥洼”,两边是崇山峻岭,中间较为宽阔的半湿地,在一位半农半猎老乡的带领下,勘察了周边山坡密林,经过仔细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决定把“烂泥注”重新命名为南泥湾,并把这块地方作为我军特殊历史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英明策略践行地之一。

讲完朱总司令,又讲王震旅长,率领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开荒种田,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南泥湾搬上了共和国的革命历史舞台。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还讲了南泥湾发展变迁的一些往事,动情之处,竟然唱起了《南泥湾》这首经典歌曲。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 好风光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我和司机小涂也跟着唱了起来,吉普车内,歌声回荡,笑声爽朗。我提示司机专心开车,不要被师长的情绪感染而出现安全问题。司机响亮回答道:首长请放心,他会注意安全。师长笑笑:保持安全行车就好,不必紧张。随后,师长又问我,这首《南泥湾》创作于1943年,大家都会唱,歌词谁写的?我思索后回答道:是贺敬之吧?师长笑着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接着又说道随着歌曲《南泥湾》响遍祖国的万里山河,大江南北,发扬南泥湾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每个军人、每个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
他说,接管南泥湾的干部战士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南泥湾的革命精神肯定会传了一代又一代。这种精神是激励我们勇往直前走下去的精神动力。吉普车沿着这条红色的革命路,行至到延安三十里铺时,驶离西(安)包(头)公路,拐头向东,穿越在蟠龙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山风徐来,蕴茵着岁月深处的革命故事,在心头播放:初心岁月,蜿蜒在车窗外崎岖的山路上;我的心随风起舞,看着车窗外的花花草草,庄稼田野,剪一片美景装裱如画,烙进灵魂深处。
中午时分,我们渐渐靠近南泥湾,我仿佛感到一种特别的气息在空中弥漫,岁月提着深秋的风在山间游走。我再一次在心底发出感叹:你好,南泥湾!风光旖旎,山花香烂漫,崇山峻岭之上,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师长深情地说: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吉普车行至到距离场部不远的路东侧一家面馆门前,我清晰的记得,牌子上写的是:芙蓉面馆。进得门来,老板约四十来岁,姓李,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我们要了三碗羊肉香菇面,边吃边聊,听口音后,才知道老板竟然也是广西人,和师长是老乡,他乡遇老乡,格外亲。我第一次吃南泥湾的羊肉香菇面,那味道,至今回味可口香美。饭后,我陪着师长在农场边走边看。师长数着停放在窑洞(库)里、库外的大型农具、拖拉机、播种机等,让我记录。 然后又看了场部的营房、牛栏、猪圈、羊圈,并与碰面的农场干部战士做了简单的交谈。出了场部,我和师长又到一口竖着纪念碑的水井旁并在这被称为九龙泉的水井旁转了一圈,饮水思源,当年三五九旅的老一辈战斗英雄们,就在这里打水做饭,尝一口新打上来的九龙泉井水,甘甜清测,回味无穷。傍晚时分,我们便离开南泥湾,准备去422团。1987年,南泥湾农场正式转隶我们师,正营职编制,农场场长高配至副团职。1992年,我由步兵第421团参谋长调任师司令部军务装备科科长。南泥湾农场也由接收时的三十多人增至 1995 年的一百二十多人。
之后,我多次随陈德光师长、徐兴政委(后任陕西省军区副政委、少将)、黄元阶政委(后任天水军分区政委、大校)到南泥湾农场检查调研。首长们非常重视关心南泥湾的发展与建设,从军政军民关系,营房维修,道路整修,农械维修(购置 ),以及农作物的品种选种,播种与收割,都做了详细的指示指导:对农场干部战士的管理教育、成长进步,以及八小时之外的文化娱乐生活,都给予非常关心关怀。指示我们军务装备科在兵员管理教育上要配足配强南泥湾农场兵员,每年老兵退伍后,补充兵员时要选素质好,愿意到南泥湾农场服役的新战士;在专业军士(志愿兵)选改时,要向南泥湾农场优先、倾斜。
记得那是1993年的6月,正是插秧的季节,师长到农场后,挽起裤腿下田,教战士们插秧,亲自撤种播种,边劳作边问战士们,为什么南泥湾的大米比南方两季三季稻大米好吃等农作物知识,亲切交流互动,与干部战士同吃同劳动,农场干部战士深受鼓舞。调研后临走时,场长袁关良拿着一沓信和包裹,让我路过延安时,帮他邮寄。因为交通不便,战士们的信件,包裹收发较慢。师长当即指示,以后若有师部人员来南泥湾,都要问询战士们有无收发信件、包裹并带发;农场每天也要派人和车到南泥湾镇邮政所收信件、取报纸及包裹。首长的关怀和关心使战士们十分暖心。
冬去春来,时光在不停地流逝,三十多年前的往事却历历在目,三五九旅的农垦号子依稀还回荡在耳边。如今的南泥湾,早已不是过去的南泥湾,厚厚的黄土地,长的是金穗穗,圪梁梁上生瓜果,再也不见风吹那个土堆堆。时光会老,花会凋零,生命的岁月会积攒灵魂深处的烙印,初心往事,用精神续延,一首歌曲,成为几代人的经典,这就是我心中永远的《南泥湾》。记忆的闸门拉开,思绪在随着记忆飞舞,留不住的岁月,放不下的往昔,你好,南泥湾!你好,老首长,我多想和你在吉普车里一起再唱一次《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红色精神代代传!
(作者: 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华县人武部部长、曾荣获第七届中华大地之光全国征文颁奖大会“十佳新闻人物”称号; 同时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颁奖和合新留念)
二零二四年九月十二日
终审:孔绪牢
责编:雷世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