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十五桂花香
李 庆 和
八月十五月亮圆,西瓜月饼敬老天。这烩炙人口的诗歌,万人咏唱,千古流传。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各族人民的文化节日,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中秋”焉。
中秋夜月亮最大最亮最圆。因此,拜月,是先民们十分古老的习俗,是对“月神”的一种崇拜祭典。从古代到今天,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的盛宴。同时也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寄托美好生活的心愿。
中秋节赏月、圆月、祭月,源于上古,普及于汉;定型于唐,盛行于宋元。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习惯。
其实,中秋节的来历,还有许多杜撰。君不见,嫦娥吞仙丹,只身飞月天,后羿随追赶,祭拜祈平安。君不见:嫦娥伴玉兔,昼夜捣药丸,洁白体如玉,长生驻人间;君不见:吴刚伐桂树,常年无疲倦,乌鸦叼衣服,蟾蜍笑红颜。君不见,徐达圣旨传,月饼藏密卷,十五晚起义,洪武明朝建。文人墨客,在那里饮酒,在那里杜撰 。
“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天”。农历八月中旬,是秋粮收获的节点。人们为了答谢神灵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祭典,称为“秋报”焉。因此,祭月的仪式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演变 ,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春节、清明、端午,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被法定为节假日,亿万百姓笑开颜。
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这农谚,是百姓的经验之谈。中秋节点,正是农忙的关键。收花生,晒薯干,翻秋茬,种麦田,阡陌沃野,人叫马欢。工农商学兵,几人得闲?!诚然,离家谋生的人,天涯游子,边关将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人生的期盼。
举杯邀明月,依恋夹谷山。想当年,少小佳节盼,吃月饼,穿新衫,发小聚,不夜天,幸福指数满满。忆少年,六0遇荒年,盼十五,吃瓜干(地瓜),地瓜叶,拌稀饭,贫穷落后心酸酸;难忘二000年,举家大团圆。妈备菜,妻做饭,爹举杯,我陪伴,欢声笑语溢家园。时过境迁,过去的忘不掉,眼前的记不全,月亮还是那么圆,只是已鹤颜。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惧中年岁惧夕。中秋后剩下的节气已过半,人生也是如此,青年热血义气,如出巢的飞燕;壮年事业家业一肩担,经历了千难万险;不知不觉中,已经跨入老年,兴叹、留恋、埋怨、释然,青春不再回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听老人言,如今我重言。
“十五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这美好的心意,发自我们的心田。祝愿:天下的父老百姓,像十五的月亮,事业圆满,家业圆满,事事圆满,人人圆满!
二0二四年九月十七日(中秋节)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李庆和,男,50后,笔名:黎河,山东临沂人,在兰州军区从军,后转入青海油田工作,退休后定居北京。诗观:抒心志,言真情!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