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四女寺减河
文/孙德江
在家乡村东,有一条奇特的河流。说其奇特主要有二,一是它是河北山东两省界河。二是西侧河沿大堤至深河沟之间,有河道和农田两用的开阔地带,各大队(村)小队(生产队)划分有地界,乡亲们称之为河套。其实,河套大部分年头作为农田使用,只有洪涝灾害年,排洪时才作为河道使用,这样,抢收不及的农作物就会被大水淹没。由于河套淤泥肥沃、且方便河水浇灌,河套的粮棉亩产量大大高于其他农田。
早年既不知道该河的名子、年龄,也不知道它自哪里来、到那里去。大堤上是一条宽阔的土公路,公路两边是白杨垂柳,公路西边的缓坡上,栽种着密密麻麻的、没有嫁接桃树,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
记得幼年时经常与小伙伴到此玩耍,看公路上信使的电驴子(摩托)、拖拉机,偶尔也有汽车经过,当时这些都是稀罕物件。小伙伴非常调皮,故意把电驴子叫成颠驴子,拖拉机开过,大家高喊,拖拉机、拖拉巴,拖拉机上打电话。夏季大家在河里洗澡(游泳)、摸鱼、捉虾和螃蟹,玩饿了到河套找点进口的东西,桃树上的小毛桃子,别说成熟、没有长大早早被摘光,尽管味道酸酸涩涩的,人们还是饥不择食。
岁数大点了才知道它叫四女寺减河,1412年(明永乐十年)开挖,为了给大运河分洪,减轻灾害。河口在山东德州北四女寺村,自天津大沽河口入渤海湾,长227.5公里。
上世纪60年代未,四女寺减河进行扩挖、筑堤工程,负责我们村河段的是衡水地区饶阳县的民工,衡水地区文工团来村慰问演出,有一个节目叫做《西河大鼓•王老贵上河》,从此,我学会了《西河大鼓》。此次大规模治理,70年代初竣工,四女寺减河、岔河及汇流以下河道统称漳卫新河。
竣工后,除分洪外,沿河道建有七个用于蓄水的拦河闸,为两岸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24.9.14
作者简介:孙德江,河北石家庄人,大学教师。爱好古诗词、声乐、摄影、象棋等。乐观幽默、正直善良。坚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