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中秋节
陶玉山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与祭祀,最早可追溯与周朝。据史料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到了唐朝初期,成为固定节日,《唐书太宗记》明确记录“八月十五中秋节”,朝廷放假三天。而中秋节的盛行则是始于宋朝,宋太宗直接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从苏东坡的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北宋时过中秋节就有月饼这种食物了。只是唐之前,这种中秋佳节品尝享受的食物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为这种圆形食物制作增加了新的辅料胡桃仁,黑芝麻等,所以一直叫“胡饼”,据说,月饼这个名称还是杨贵妃一时灵感、脱口而出、当时就得到唐玄宗的赞许肯定,不仅使得这种美食有了正式名称,更让月饼与中秋佳节紧密相连,寓意非凡。其实,严格地说,到了明代,月饼才成为中秋节必备食物。古书详细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而到了明清中秋节已经成为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中秋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从以上简单明了的介绍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民众,几千年来,中秋节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这不,距离中秋节到来还有一段时间,如同前些年,月饼早早地就被摆上了超市、商场的显著柜台,花样品种非常多,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有些事,你把它深深地藏在心底,等时间长了,回过头来看看回忆,那些事已经悄悄地变成了故事。就像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台词:“曾经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忘记,只是暂时想不起来而已。”现在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四十九年前,就是1975年,我家过的那个中秋节。
那个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期,买什么东西几乎都要用供应票,食品更是如此。而供应票都是有计划限制的,每家按人口发放,甚至每月用多少都有明确规定。月饼这种平时轻易见不到的美味食品对普通人家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因此,那时候在某种程度上讲,过中秋节餐桌上有没有月饼几乎成了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甚至在街坊邻居眼里是否有地位声誉的衡量标准。

1975年中秋节前一个星期左右,在不同地方上山下乡的姐姐、哥哥们不约而同地先后回家探亲了,这个意外之喜让父母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姐姐哥哥们分别带回来了老乡们给的石榴、葡萄以及豆腐皮、花生米等平时挺稀罕的果品土特产。一家人已经好几年没有在一起过团圆中秋节了,这回过中秋节好吃的可真不少,馋得当时刚刚上初中的我巴不得中秋节那天马上来临。可是,一个问题来了,街上食品店里没有卖月饼的。而没有月饼那怎么叫过中秋啊。月饼是中秋节的象征之一,月饼圆圆的,寓意着团团圆圆,象征着家庭和谐与团聚。月饼不仅是一种美味佳肴,也是一种情感寄托,更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食品。可以说是品尝一块美味的月饼,已经远远超脱了味觉的享受。月饼,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一句话,中秋节的仪式感,都藏在月饼里了!
当时在一家企业当负责人的父亲在工作之余想方设法联系平时认识来往的食品厂的人。可是,由于月饼是紧缺食品,食品厂生产得很少,而且限量计划供应,僧多粥少,即使有供应票,也不可能保证购买到。眼看就要到中秋节了,家里一个月饼还没有呢,姐姐、哥哥们过了中秋节就要再回下乡知青点,继续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什么时候回来也没个准信儿。尽管家庭负担很重,经常缺这少那,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九死一生在枪林弹雨中过来的父亲平时还是很乐观豁达,可是这回看上去他老人家也真作了难。我清楚地记得中秋节前的几个晚上,父亲都是应付一样匆匆地吃完饭,默默地出门,有一次我都睡着了他还没有回来。家里人心里都知道父亲外出干什么去了,可是,却心照不宣一样谁都不说,默默地在家等候。屋子里非常安静,那种安静让我感到多少有些冷森森凉飕飕的,很不太习惯。
我永远忘不了四十九年前的那个中秋节的傍晚!在各家各户灶房里飘出似乎只有过年才有的炒菜炖鸡煮肉炸鱼特有的浓郁香味的时候,父亲在一家人左顾右盼、翘首远望中终于步履匆匆地回到了家,没等喘口气,他老人家就兴高采烈地对大家说:“月饼有了!”那声音是那么洪亮,底气是那么豪迈。我和姐姐哥哥们听了,都惊喜万分地欢呼着围拢过去。只见父亲小心翼翼地打开手里提着的一个好几道纸绳缠着的方形的油纸包,那里面是八个盖杯大小的圆圆的有图案的月饼!一家人激动得都要跳起来了,每个人的眼里闪动着发自内心的兴奋和敬仰。“爸爸,在哪儿买的?花了多少钱啊?”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问个不停。记得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姐弟几个,不大的屋子里洋溢着平时少有的快乐祥和欢快的气氛。

忘记了好多过往的我至今仍是非常清晰地记得1975年中秋节的晚上,万里无云,清风习习,惟有月明无贵贫。母亲将八个月饼留下三个,让姐姐、哥哥们走时带着,其余五个每个切成四小块,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个圆盘子里,和姐姐、哥哥们带回来的石榴、葡萄等一起摆在桌上,又炒了几个平时难得一见的有肉或有鸡蛋的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幸福美满、喜气洋洋地过起了中秋节。印象中那月饼梆硬梆硬的、厚厚的皮,几乎尝不出什么馅儿,只记得很好吃,没等品尝到什么味儿,就已经下肚了,满足了舌尖上的团圆。那是记忆中我过的第一个正儿八经的、甚至有些隆重、很有仪式感的中秋节。

一晃四十九年过去了。今天已是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对于许多人来说,中秋节就像一个温暖的呼唤,是一个回家的信号。“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天涯共此时,正所谓“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会仰望星空,那如同玉盘一样的明月闪烁着皎洁迷人的光泽,仿佛触手可及,勾起来浓郁的思念之情,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思神往。思念的尽头是归家的灯火在等候。有了相聚,才有了团圆。看着家里琳琅满目的食物和好多盒不同馅儿的月饼,想起1975年的中秋节,唏嘘感慨不已,一种说不出的别样滋味涌上心头,久久挥之不去。心里默默祈祷:好时节,寸心言不尽;愿得年年圆,常见中秋月。由此,丰子恺大师所说的那句话自然地浮现在脑海里:“多年后,终于明白,小时候真好”……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