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时代的大唐邢州白瓷
文/刘孟领
〔内容提要〕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因为它的生产技术领先世界一千多年,无愧为我国白瓷之父,也是世界白瓷之祖。它不仅结束了自商代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彩瓷生产创造了基础条件。因此,邢窑的贡献在全球陶瓷史上是划时代的。 一、邢窑创举
自隋朝之前,我国生产的瓷器均为青瓷,主产地在浙江余姚一带(当时叫越州)。可以说,1500年前,人们不知道陶瓷是否可以烧成白色,只能使用脂体厚重、脂质粗糙、胎色青灰、器内满釉、器外施半截釉的青瓷。随着人们使用审美要求的提高,青瓷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在北朝至隋朝期间,邢窑生产的瓷器在青灰色胎体上涂上一层白色化妆土(也称护胎釉),再在其表面施上透明釉,
产品外观呈现黄白色,这就是由青瓷向白瓷过渡的开始。然后,邢窑人改进胎料,选用白色粘土制胎,烧制出了粗白瓷,进入到邢白瓷的萌发期。 后来,隋末唐初,在原始白瓷的基础上,更加注意了胎釉原料的选择,注重提高产品的白度,同时,更加强化了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观赏意识,器物造型越变越灵巧实用,胎体和釉层逐渐由厚变薄,克服了产品上的支烧痕,为精细白瓷的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邢窑的过渡期。
邢窑的成熟期,是唐朝的初期和中期。彼时,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艺术蓬勃发展,这为陶瓷的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邢窑人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生产出了精细白瓷——胎质坚实,外色洁白,釉面光滑,平整光润,釉色粉白中微泛青色。在产品加工上,突出一个“严”字,严格选料,严格施工,严格旋削,严格烧烤,严格外型,严格施釉,形成了造型规整、体态轻盈、瓷化良好的“类银似雪”的“天下通用之”的“邢白瓷”,不仅供平民使用,而且向宫廷进贡,还行销海外多国。 邢窑白瓷大量生产、大量销售,邢窑很快成为首屈一指的“北方瓷都”,更是成为烧制贡瓷的“官窑”之一。通过大运河,大唐邢州的白瓷曾远销朝鲜、日本、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亚等十几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邢窑成为我国早期的白瓷生产中心,形成了我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争奇斗艳的格局,特别是为后期白瓷及青花瓷、彩瓷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辉煌,开创了新局面。正如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在《茶瓯》诗中所写的:“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 二、难解之谜
可惜的是,晚唐至五代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优质原料枯竭等原因,邢窑的白瓷制造技术逐渐衰退,此时生产的多是粗白瓷。瓷器胎质粗糙,颜色灰白,釉面不光,呈黄白色,多有流釉、裂釉现象,产品的类型也在减少,加工制作粗劣,失去了盛唐时的典雅端庄的风采。至宋金时期,邢窑制瓷技术多受定州窑、磁州窑的影响,远不像邢窑产品。到元代,名窑从此消声匿迹了。
但是邢窑这千古名窑遗址究竟在哪里?成为千古之谜。
史记明确记载,邢窑主要遗址在当时邢州(今邢台市)管辖的内丘。唐《国史补》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长期以来.邢白瓷独有的魅力曾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专家学者到邢台内丘一带寻觅古邢窑之踪迹。
1980年10月4日,毗邻内丘的临城县人,陈二印和林玉山等一行在祁村及西双井村发现了粗白瓷、细白瓷,令人兴奋不已。1984年夏天,邢窑在内丘县初露端倪,先后发现了26处古窑址。窑址中,发现了大量粗细白瓷以及专供宫廷的“盈”字款瓷器,还有唐三彩、透影白瓷。经专家认证,唐代邢窑中心在内丘,之前发现的临城窑是邢窑的一部分。此后,在邢台市区(市第一医院附近)也发现了邢窑遗址。这些发现说明,内丘及其邻县存在大量彼此相连的窑址,邢窑在兴盛之时,是一个绵延百里的庞大窑区。 邢窑窑址之谜彻底得以解开。1985年12月9日,河北内丘邢窑鉴定会召开。1996年12月,邢窑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4月始,河北省文研所联合市、县文物部门组成考古队,在内丘县西关村南部进行长达6个月的发掘,共发现北朝至唐代窑炉遗迹11座,出土瓷器和窑具残片20多万片(件),完整和可复原器物2000件。完美的考古发掘,充分认识到邢窑主体窑口就在内丘县城一带,还发现窑炉组合形式特别完整,十分罕见,意义十分重大。这一考古成果被列入“201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三、产品特点
邢窑在几百年的烧造实践中,其产品融汇了时代风尚,渗透了大众意愿,倾注了工匠追求,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艺术史诗,形成了造型古朴大方、线条饱满流畅,人们十分酷爱的艺术特色:
1.庄重大方形态美。邢窑器物的气质,体现在瓶、罐、坛等实物的口、颈、肩、腹部位。器物口,多为圆唇沿,更显洗炼和凝重;器物颈,多为短型,衬托器物更加敦厚、丰满;器物肩,丰盈,使整个器物显得自然流畅;器物腹,鼓腔,看上去好像一位体魄健壮的彪形大汉,更像是一个魁武励人的将军。
2.器物比例谐调美。邢窑工匠把大小不同的体型和线段巧妙组合,塑造了大量制品.构成了比例谐调的美观型体。各部分零件缺一不可,多一不必,功能完善,形体巧妙,衔接紧密,达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满足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其艺术成就和创新精神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十分珍贵的宝贝。 3.产品整体韵律美。邢窑器物,都具有雍容大度感,同时也具有音乐般的韵律美。整体线条有抑、有扬,有行、有止,或婉蜒曲折疏缓有序,或一气呵成激流直泻,好似一曲美婉动听的轻音乐。整体形态,既有直线,又有弧线,婉如一幅动人的油画,逗人喜爱,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功能,二者互为依存,赏用结合,高度完美。 四.继承传统
邢窑人,在继承前人的制瓷技术上,历经改革和创新,把我国陶瓷工艺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创造了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四个之最——
1.最早制成白瓷。唐代邢窑工匠,博采众长,成功烧制出资质洁白细腻,釉面光滑莹润,如银似雪的精细白瓷。它的成功,结束了自商周以来青瓷独霸天下的局面,与同期的越窑形成一南一北、一青一白、互相争奇斗艳的两大体系。邢窑是白瓷的先驱,是我国白瓷之父,是世界白瓷之祖。公元七世纪中国的瓷器传到阿拉伯和欧洲,被当地人视为珍宝,中国白瓷领先欧洲一千年!
2.最高温度烧成。邢窑白瓷以柴为燃料,是用还原焰在1300℃以上的温度下烧成的。古代邢窑的先民们,凭着他们的聪明智慧反复探索,对窑炉结构、对窑炉材料、对烧窑技术等难题逐一解决,形成了一套高温烧成技术。
3.最早使用石灰釉。邢窑釉用的玻璃质材料,引入了一定数量的石灰釉,使邢瓷的釉面质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邢窑白瓷釉光滑、平整、莹润,乍看它呈现粉白色,仔细端详白中泛青,犹如在白雪上冻了一层薄水,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4.最早使用了匣钵。邢窑根据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的迫切需求,率先使用了承烧制品的工具——匣钵。使用时,把盘状物正放在匣钵柱上方,钵内盛装坯体,再将相同尺寸的盘状物扣放在它的上面,组成盒状。组合式匣钵,既可装深腹,也可装浅腹广口制品。它既提高了烧成质量,又充分利用窑室空间,效益大大提高。
新时代,我们要学习邢窑敢为人先的精神,学习邢窑博采众长、不断进取的精神,再创辉煌;我们要学习邢窑严格认真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绝不马虎,再接再励;我们要学习邢窑团结协作的互助模神,共享幸福,实现共同富裕,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才叫:
[邢]州大唐创奇迹,
[窑]匠锐改出细瓷。
[白〕璧无暇众抬爱,
[瓷]器润浆连城值。
[明]山秀水现精神,
[镜]花雪月物阜日。
[如]意吉祥争相用,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