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珍 研究员、山东省医院科研处副主任、国家生物材料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哈佛大学医学院CLIMB(青年人才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山东省工信厅专家库聘任专家。
全面学习践行习 近 平 总 书 记重要文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党员红色传承
刘凤珍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文章紧紧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问题,既着眼当前教育实际,又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对新时代教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深刻阐明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些论述充分表明,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我们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站稳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同时指出,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十分严峻,如,西方各种敌对势力针对我国采取西化、分化等战略,策划“颜色革命”等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行径且日益猖獗,想方设法腐化中国青少年的思想精神。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醒,深刻认识到斗争的长期性与严峻性,始终坚定培育伟大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不动摇,坚持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服务这一政治底线不动摇。
二、科学部署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六大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后的一系列教育领域重大决策部署也都将此理念一以贯之。在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提出六个“下功夫”,深刻指明了新时代教育领域工作的关键,是要从“信”“情”“德”“识”“志”“能”六个方面入手,全面解答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一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正确教育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勇于担当,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共同理想紧密结合;二是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通过教育使学生将爱国主义铭记于心,外化于行;三是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着力引导学生向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的标准不断靠拢;四是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力求学生在做到笃行求知、求真务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胸怀家国天下;五是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导学生不忘来时路,领悟吃苦耐劳的重要性,为伟大理想接续奋斗;六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敢于创新。这些论述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全面阐释了培养“时代新人”的具体内涵,进一步充实了新时代教育方针的内容。
三、系统构建新时代教育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讲话将以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进行了拓展,将“劳动教育”重新纳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重要观点。这些重要论述,有力扭转了社会中对教育唯分数论、重智轻德、片面培养的不良倾向,再次阐明新时代教育体系的理论建设必须充分结合“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发挥各领域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为持续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这一论述要求教育以德为本,学科、教学、教材、管理四个维度同频共振,系统构建了新时代教育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支撑。
在传承革命精神指引与学习方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要一如既往支持老区建设,关心老红军、“五老”同志和军烈属的生活,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请他们言传身教,确保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薪火相传。
刘凤珍博士看望陕北革命功勋刘志丹八妹刘玉兰老前辈。
专著:第一主编出版《颌骨修复技术与材料》、高等教育出版社专利:第一发明人授权骨再生相关国家发明专利6项论文:发表骨再生相关研究论文50篇,SCI收录30篇获奖:省医学科技奖、省高校科技成果奖等5项。 项目: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20项,总科研经费200余万元。
社会兼职:中国微循环学会转化医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口腔颅颌面材料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委员等12项,刘志丹精神研究传承人。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医学科研工作者,刘凤珍博士多次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顶级前行。一次又一次的率队再创新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跟习近平思想时代观。践行红色精神传承发扬坚持。 多次获得国家级科研奖项若干,团队成员和谐共融,凝聚团队精神,不负众望所盼,诠释和践行了科研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耕耘。


编辑: 李 牧 张 亮
编审: 马汝义
监制: 尹卓悦
主编: 王景惠
编委: 一 琳 白晓涛 朱明杰
孙立芳 李 凤 李迎春
陈金福 杨桂珍 郑洪金
胡 江 晏明华 郭建芬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下同)
策划: 刘颖华
顾问: 王 谨 王伟长 王启顺
王国清 王根权 方胜利
甘会文 任 冉 朱成华
刘兆亭 刘金享 刘春华
闫三堂 齐玉山 杨 闯
李淑琴 李景春 李德兰
劳淑芹 吴文昌 张文革
张守儒 张顺富 韩玉春
蒋永溪 谭 颖 穆治钢
戴成有
出品: 李 牧 张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