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尾神龙镂空佩玉
王德埙
大唐三尾神龙镂空佩玉高8公分,宽8公分,厚0.8公分。
正面

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距今1250年,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器。此数据还需要采用其他检测手段核实以后才能最终认定。

反面
神龙主尾部有穿孔,为佩戴系绳处:

神龙头部以龙鼻为中心,鼻梁两边是两个圆形龙眼,鼻梁上面有鳞甲:

神龙有一对弯角。主尾左右各有一条尾巴,尾巴穿过古玉在头部弯角后面露出来:

整件各部位线条流畅精密,随着尾部由粗到细,同组线条随之渐次变化,一丝不苟,毫发不乱。应为名匠的作品。
这样的三尾神龙,少见于文献记载。但是,马承源的《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页324)指出了晚商到西周青铜器上存在“双尾龙纹”。他命名为“双体龙纹”:“以龙首为中心,体躯向两侧展开。旧称双尾龙纹。”并认为“实际上是龙的正视展开图。”:

马承源之“正视展开图”恐怕也只能聊备一说。我认为在太古的中国,仍然存在双尾神龙,乃至三尾神龙的神话传说。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
该三尾神龙佩玉之反面磨损较多,显然是过去经常佩戴所致。
断代
主尾下面虽然有商周经常使用的围绕中轴对称的两个两端内包的图案:
有的古玉专家称这样两端内包的图案为简化龙头的“变形龙纹饰”。
但是,从龙头长角的情况来分析,战国晚期龙开始出现长弯角,西汉则弯角演变成了鹿角,并延续到唐代。
战国晚期的玉文化中仍然存在晚商到西周青铜器上“双尾龙纹”之变体,出现了三尾甚至多尾,笔者未见记载,故提请文物界重视。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