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一)
侯林 侯环
街巷是城市的骨骼与血脉,而名士与建筑则是骨骼与血脉的支撑,有了它们,城市文化才变得鲜活且流动起来。济南向有《济南地名漫谈》《济南老街史话》《历下老街巷》等书,对发掘济南老街文化甚有裨益,然其中名士贤达多有遗珠之憾。济南作为名士之城,在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小街僻巷里,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名人遗踪和风雅旧事。即日起,《济南日报》推出《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系列稿件。
按察司街多名流
明崇祯《历城县志》卷四《缙绅坊》中,提到了明代按察司街上的四位名士。

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吏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坊,牌坊,旧时用以表彰忠孝节义、富贵寿考等的建筑物。旧时,门首建坊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的,它有严格的审批程序,是要经上司批准、首肯的。
之一,青山心远——陈明
陈明在按察司街的缙绅坊,题作青山心远。
据道光《济南府志·卷四十九》陈明传:
陈明,历城人。博学工诗,善书法。嘉靖癸未(注: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累官至浙江按察司佥事,以廉能称。性淡泊,慨然有遁世之思。既罢,著有《水部集》。殁后,门人表其墓,曰八柳先生、鹊湖诗人。
寥寥数语,不仅有人物的身份、职官与经历,且对其才能、政绩、人物个性、境界、著述一目了然,话虽不多,但让我们对于陈明有了十分透彻的认识与了解。
陈明著有《水部集》《杜律单注》等,惜乎今已不传。
“青山心远”,陈明爱山,别墅便为九石山;“心远”,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心远地自偏”,亦即,心志高远,远离官场与尘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自足了。
由此可见,陈明缙绅坊之“青山心远”,是对陈明的山林情怀与淡泊个性的精准写照,也体现出家乡人对他的尊敬与热爱。
之二,海岱精华——谷继宗
谷继宗在按察司街的缙绅坊题作海岱精华。
谷继宗(约1486—?),字嗣兴,号少岱。幼年家贫而勤奋好学,常去寺庙拣取未燃尽的灯芯,由母亲捆扎成束,供其夜晚读书照明之用。正德八年(1513年)乡试中举,嘉靖五年(1526年)成进士,嘉靖十一年至十四年任宜兴知县。其诗集未及刊刻,崇祯十二年(1639年)毁于火,故传世作品较少。
许多年来,人们对于诗人及其兴趣,都在他的别墅金线泉亭上。特别是他卖出又赎回的曲折故事,府县志有载。

如《赎旧亭后有感》:可怜一曲吟诗墅,弃作三年卖酒家。入目止存君子竹,伤心不见美人花。池中水涌鱼争跃,树里风来鸟任哗。此日野堂归旧主,青山坐对兴无涯。(清刻本《山左明诗钞三十五卷》卷九)
我们现在尚不清楚,谷继宗是因为什么原因、又是什么时间,将金线泉亭卖于(或租于)他人,使其成为一处酒家。
谷继宗是享誉文坛的诗人、学者兼戏曲作家。山东巡抚胡缵宗的《拟汉乐府》一书,便是由“历下谷继宗辑解”的。缙绅坊“海岱精华”恰如其分,谷氏为“海岱名士”,号曰少岱,而其最负盛名之诗则为《蓬莱阁望海》:蓬莱阁上海云平,一望扶桑万里晴。神女弄珠朝捧日,仙人骑鹤夜吹笙。天连浪起浑无地,月送潮来暗入城。此处只疑蓬象罔,何须尘外觅登瀛。
气魄宏大,苍劲沉雄。而且,正应了他的“海岱精华”四字。
之三,豸史——江濬
崇祯《历城县志》卷四《缙绅坊》载:“江濬,按察司街,豸史。”
原共青团路路北江家池街、今五龙潭公园内,有江家池,又名天镜泉。据说,是因为明代嘉靖年间官宦江濬世居于此,而得江家池之名。
迄今所见关于江家池最早亦最为权威的记载,出自明代李攀龙所作《明故中宪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江君配恭人郭氏合葬墓志铭》(《沧溟先生集》卷21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中:
君讳濬,字子泉。盖梁散骑淹之裔。有讳湖者,自枣强徙济南西门外负郭巷,方水而居焉,至今称江氏之池云。湖生秀,复徙城东四十里许杏园,因占籍历城。秀生太学生得辛,得辛生洽,洽生璘,璘生灿,灿娶任氏,生君。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江濬的六世祖江湖,自河北枣强迁于济南西门外负郭巷,方水而居,乡人谓之“江家池”。江濬生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上推六代,即江湖迁济时,应在元代,所以,江家池之名应出现于元代,至迟也在元末。江家在江家池仅仅居住了江湖一代,江湖之子江秀便将其家迁徙至城东之杏园。李攀龙未曾谈到,江氏迁往城东是举家全迁,还是在江家池留有旧宅。看来以前者可能性为大。李攀龙生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比江濬小27岁,生前当有交集,其对江濬及其家族当十分熟知。
江濬(1487—1564),字子泉。正德十四年举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授直隶真定县知县。四年后,征为四川道监察御史;十八年,巡按隆庆,十九年,巡按应天;迁太原府知府;二十七年,迁陕西按察使副使;二十八年,归济南,四十三年卒。为官15年,多有政绩。
豸史,即御史。古代监察、执法官员所穿的官服,其上绣有獬豸。獬豸,古代传说之神兽,一角,能辨曲直。此为御史执法公正之象征与激励也。
江濬缙绅坊曰豸史,此乃江濬当年的职务,亦缕述他的政绩之所在。
之四,宫保太宰——杨巍
据崇祯《历城县志》卷四《缙绅坊》,在按察司街北,有海丰杨巍石坊,题曰宫保太宰。
杨巍(1517—1608年)字伯谦,号梦山。又号盘石。济南府海丰(今无棣)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除武进知县,迁兵科给事中,出为山西佥事,进参议,分守宣府,迁阳和兵备副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以养母请归。两年后起为陕西巡抚。隆庆初进右副都御史,移抚山西。神宗立,入为兵部右侍郎,万历二年(1574年)改吏部,转左。再次请归养母。十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召为工部尚书,改户部,进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十八年上书请归。家居十余年,三十六年卒。年九十二。赠少保。
杨巍性忠厚,素有清操之声。晚年秉铨,多听当政者颐指,至素望大损。中年为诗,有清拔超俗之誉。著有《梦山存家诗稿八卷》。
宫保,为太子太保别称;太宰,即吏部尚书。宫保太宰,是杨巍在世的官称职位。
杨巍籍贯海丰,明时属济南府,故为济南人。其家历下按察司街,自然之事。
盛唐巷走出的方昂、毛鸿宾
出济南西城门,折而南,为济南大名鼎鼎的剪子巷,南行不远,有西去之胡同,名盛唐巷。就在这小街僻巷盛唐巷中,清代却走出了两位声名显赫的济南名士:乾隆嘉庆年间江苏布政使方昂和晚清两广总督、一代名宦毛鸿宾。
之一,铜棺可朽,铁骨不销:刚劲廉洁之方昂
据《清史稿》卷三三六《方昂传》,《碑传集》卷八十七《江苏布政使司布政使方公昂墓志铭》(纪昀撰)等文献资料:
方昂(1740—1800年)字叔驹,一字坳堂,号讱庵。济南历城人,为济南名士方起英之子。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五十四年授江西饶州知府,五十五年,擢授江苏苏松道,嘉庆五年(1800年),以积劳卒于江苏布政使任上。

方昂性刚劲,遇事坚持原则,据理力争。曾两次上书与司寇争议,司寇虽气愤,但看重方昂的品行为人,力排众议,特意推荐他去地方任职。
在江西饶州知府任上,时安南(今越南)阮光平到朝廷觐见,所经州县、驿站皆供物。一入江西境内各州县亦均有馈赠,独方昂令其下属不给,“以砥砺风俗为先,不知有宦途酬应事”,受到同僚的敬重。
方昂死后,嘉庆皇帝称“此人可惜”。纪昀则为其作铭曰:佳城一闭,泉路寂寥,吾不知千百年后,或郁松柏,或翳蓬蒿,然铜棺可朽,铁骨则不销。
慷慨悲歌,令人动容,知己之言,莫若此也。
方昂少时在泺源书院读书,与李簧、周永年是同学,还一起在佛峪林汲泉隐居读书。三人同是乾隆三十六年进士,情谊深厚。李簧的《梅楼诗存》中有诗《峄阳道中有怀刘岸淮湄朱远亭攸方讱庵昂同舍》,怀念曾经一起就读泺源书院的美好时光,情意拳拳。
之二,封疆大吏,无言之“伯乐”:晚清名宦毛鸿宾
据《清史稿》卷四二四《毛鸿宾传》,《续碑传集》卷二十六《诰授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衔都察院右都御史原任两广总督历城毛公神道碑铭》(陆心源撰):
毛鸿宾(1806—1868年)字寄云,号寅庵、菊隐。济南西门外神堂巷(现盛唐巷)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江南道监察御史、礼科给事中、安徽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湖南巡抚、两广总督,为一代名宦。要知道,左宗棠、丁宝桢、郭嵩焘等晚清栋梁之臣,皆其保荐。毛鸿宾著有《澹虑斋诗文集》。
清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太平军占领南京,遂定都于此,并改称天京。清廷震恐。毛鸿宾奉命回籍办理团练,抵御太平天国起义军。在长清、齐河两县及历城四乡险要处修筑碉堡,办理团练,团民在两万人以上。咸丰五年,授湖北荆宜施道,后调安襄郧荆道,历安徽按察使、江苏布政使,后官至湖南巡抚、两广总督,终成一代封疆大吏,成为山东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清廷高官。
同治四年(1865年),因在湖南巡抚任期内失察之事被降一级调用,回山东原籍。此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采用了毛鸿宾的建议,在省城外围首次修筑石圩子墙以防捻军。捻军攻城时,毛鸿宾率领民团协力守城。
毛鸿宾于同治七年(1868年)病故。死后,经山东巡抚袁树勋奏请,朝廷降旨复其原职,入祀乡贤祠。
兴华街上风雅多
兴华街,又名华美街、响闸街。

之一,镇日听溪水,过桥作瀑声:风雅传人周乐
道光年间,济南名士周乐便曾住在响闸街上。
周乐(1777—1853年),字二南,晚号漫翁。其先世江宁(今江苏南京)人,自其祖游幕山东,遂家历城。系林汲先生周永年之族侄,早年与王德容师从崔云辉(字倬人),又与乔岳同肄业于泺源书院。恩贡生。性豪爽,喜宾客。初与同里诗人结诗社。后居关中十年,又漫游燕、赵,归济后主讲济南景贤书院。著有《二南文集》《二南诗钞》《二南诗续钞》等。
周乐博览群书,诗文俱佳。其文真恳朴至,曲折尽情。其诗则语妙情真,意象奇绝。周乐是嘉道年间济南本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
何以见得周乐住在此街?原来,周乐有《移居城东响闸》(二首)可以为证:

黄花争放路旁枝,新卜芳邻载具移。且喜补天今有石,可怜立地久无锥。巷疏车马逃禅便,屋挂箪瓢远市宜。清福几人修得到,经营莫漫笑书痴。
此间价值不曾论,疏密垂杨自一村。绕郭野山争入闼,过桥溪水直当门,比邻群屐添朋辈,旧业琴书课子孙。今后催租踪迹少,狂吟差足稳诗魂。(清稿本《二南吟草不分卷》)
诗作尽情吟唱了响闸街景致的清雅秀丽与诗人移家的快乐与惬意。
由诗中看,那时的响闸街远较今日为美,满街都是花树,俨然一派淳美田园景致,在这里,青山入户,溪水绕门。况且,此地多有周乐之文朋诗友雅居,催租子的也很少到这里来,在此赋诗饮酒,以琴书教授子孙,此间价值实在非同一般。
有了两首诗后,周乐依然感到不能过瘾,于是作《移居又咏》(二首):
移家幽绝处,丘壑自天成。镇日听溪水,过桥作瀑声。萍踪聊此憩,尘梦若为清。翻觉在城市,劳劳太不情。
茅屋大如斗,溪边八九间。爱花多辟径,种树不遮山。菽水高堂供,渔樵比舍间。此中堪小隐,常拟闭柴关。(清稿本《二南吟草不分卷》)
住在这响闸街上,连晚上的梦都是清爽的。由此,周乐想到了那个美丽人生的概念:小隐。是呀,咱尽管贫穷,但老人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供养,渔樵的田园生活就在这里,我因此常常想到关起柴门,种树艺花,过一过幸福的隐居生活呢。
之二,孤寒名士周奕黉
与周乐同时住在响闸街上的,还有其好友、济南名士周奕黉。
周奕黉(生卒年不详),字范墅。清代济南府历城县人。诸生。祖父周鳌、父周兰荪,皆济南名士。范墅自幼聪敏,诗文皆务求自得,不欲以诗妆为媚,而考场不售。遂游历大江南北,诗境大进。起初与周乐为邻家居大明湖畔,常参与明湖诗社吟诗雅会。家境清贫而意气豪迈。年仅35岁,郁郁以卒。著有《范墅诗草》。
据宣统《山东通志·艺文》:周乐撰《传》,称奕黉有介操,今观其诗,虽才力稍弱,而修洁如其为人。
据周乐《范墅传》:范墅贫无立锥之地,然未尝妄有干求。昔余招范墅与翟鳞江、纪秋水、王青阶诸人集历下亭,时风雪连朝,雾凇缀湖树如花,鳞江、秋水皆被裘缩坐,若不胜寒者。而范墅衣敝缊袍,凭轩引巨觞独酌,顾谓座客曰:“此水银世界也,盍赋诗?”遽起呵冻笔,立成四十字,咸诧其清绝,为之搁笔。秋水隐虑范墅寒,欲为赎质裘,而观其义气豪迈,未敢启齿。秋水赠以诗曰:“范叔一寒至此也,顾郎非可衣食者。”亦可以知范墅之介操矣。
《济南泉水诗全编》(侯林、王文编校)收周奕黉泉水诗四首,多写潭西精舍与七十三泉。其诗清雅有味。如其《周二南、李矞云读书五龙潭赋赠》:七十三泉泉上地,夜灯红处忆东邻。春怀渭北无多路,精舍潭西有几人?隔水管弦犹往昔,当年裙屐付沉沦。瓣香去后竹林会,却忆神仙属此身。(清刻本《范墅诗草一卷》)
之三,卧风响闸北窗下:吴振棫
道光年间住在响闸街的,还有山东名宦、诗人吴振棫。
吴振棫(1792—1871年),字毅甫(一说宜甫),一字仲云,号再翁。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云贵、四川总督。久任疆吏,颇有治绩。幼慧勤读,工诗词,尤娴习本朝掌故。著有《花宜馆诗钞》。吴振棫曾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起先后任济南知府、登莱青道、山东按察使、布政使等,对济南泉水风物多有题咏。
吴振棫有《移居城东》诗:富贵何必金谷园,神仙何必桃花源。地偏心远涵妙理,卜居欲与灵龟言。城东老屋极闲敞,野树围绿成崇垣。吟诗贫孟颇可学,家具借载双短辕。查查山鹊噪晴晓,亟扫庭户除篱藩。佳花秀竹苦未种,但有瓠叶青幡幡。郭门相望不百步,名泉十数沿城根。是名水乐胜丝竹,倚树可以娱朝昏。病孱惮暑未敢往,下帘嬲我蚊雷喧。连朝蕴隆旱太甚,上腴往往成荒原。玉女池头乞圣水,神龙何日来蟠蜿。赤足踏冰不可得,墉房元辔谁飞骞。吾将卧风北窗下,门外热客迥高轩时久旱酷热,官吏至太山取水祷雨。(清同治四年钱塘吴氏刻本《花宜馆诗钞》卷九)
诗中,吴振棫赞扬济南城东老屋闲敞,野树围绿。尤其是靠近城门,流泉淙淙,如同丝竹之美妙。而他一早一晚倚在绿树下,看水听泉,不亦乐乎。尤其是在酷热的夏天,这里是难得的清凉消暑之地,他卧风北窗之下,尽情享受难得的清爽。
之四,“合谋”建造济南第一座水电站:张含英、何思源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两位风云人物何思源、张含英联手,做了一件彪炳济南青史的伟业,他们以东护城河上的响闸为依托,创建了济南第一水电站。
2010年,在对东护城河进行改建时,响闸向新东门桥的下游移位,并新建成了一处船闸,当年响闸水电站的建设者张含英的铜像,也塑立在河的东岸,以供人们怀念。
1997年版《济南市志·大事记》里,有记载:1929年……本年,山东省第一座水电站在济南新东门外护城河畔建成。发电能力10千瓦,白天磨面,夜晚供省里建设厅、教育厅照明用电。
水电站建成后,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每天参观的人数达万余人。可以说,水电站的建立,是济南泉水利用的伟大创举,是对济南泉水价值最有效的利用,是其发挥经济价值的重要体现,为济南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张含英的智慧和魄力功不可没。
张含英,水利专家,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以现代科学的观点与传统治河经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写出《历代治河方略探讨》《黄河治理纲要》等十多种治黄论著,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济南第一座水电站,也是由时任山东建设厅技正的张含英与时任山东教育厅厅长的何思源“合谋”建成的。他们所在的建设厅与教育厅当时都在运署街上的前按察司署办公,水电站建成,属近水楼台先得月。
护城河边风流名士郭敏磐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济南名士郭敏磐居住在护城河边一个名叫下河崖的街上。

郭敏磐(生卒年不详)字小华,晚号云门外史。清代济南府历城县人。嘉庆九年(1804年)举人,官益都县教谕。诗人,书画家。作为桂馥弟子,他也是乾隆后期文人雅士五龙潭宴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此外,他还是一名出色的棋手,多与有“弈秋”之名的五龙潭住持研虑及其他文士棋友交手过招之经历。
郭敏磐精绘事,尤擅长山水画。据近代李浚之《清画家诗史》载:郭敏磐“善隶书……工山水。尝为阮文达(注:阮元,曾任山东提督学政)作《琅琊访篆图》,小幅具山海之势。”
作为桂馥等文人雅士筑潭西精舍并游宴唱和者之一,郭敏磐曾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秋,与另一位济南画家朱照(号晓村)一道,为潭西精舍西偏建筑“薜岫”画壁,反映这次游宴活动的著名的《潭西客夜图》即出自郭敏磐之手,该图作为镇馆之宝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

郭敏磐善隶书,为桂馥入室弟子。工吟咏,文学冠时。据清代诗人余正酉所编《国朝山左诗汇钞卷十三》:嘉庆甲子秋闱,试帖题为“鹊华秋色”,郭敏磐起句云:“月倚风沦地,王孙旧画图”,主司击节叹赏,遂获隽。
郭敏磐诗作所存不多,有《题鹰阿山樵秋山读书图》足见风调不凡。鹰阿山樵,指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画家戴本孝,其气节弥高,诗画皆有盛名。我们且看郭敏磐的这首诗:
秋净山容瘦,峰壑作深碧。落英堆阶除,寒灯照空壁。伊人执亮节,下帷读《周易》。亭下不逢人,惟有鹤行迹。
清新淡远,空谷静美,令人有“高山流水”之叹。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