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画鄠邑文艺石井”征文选登
之三十一
秦岭峪口乘凉来
文/贾文华
秦岭大山朝向北面的深谷峪口,多的数不清,光西安以南,就有七十二峪之说。每年的七、八两月,北国千里,烈日炎炎,陕西关中,瞬时进于伏天,太阳猛火炙烤,蝉鸣刺耳声声,大地热浪滚滚,城市乡村暑气蒸腾,气温高的媲美江南水乡,湿热潮霉桑拿天气直追两广。可是,三伏天里每到了傍晚前后,秦岭山脉众多沟谷峪口,一阵强似一阵的凉风,就会从山里浩浩荡荡奔涌而出,伴随着河谷哗哗的流水,吹向山外,吹向渭河平原,吹向熙攘喧闹的峪口乘凉人群。
我老家南边五里远的秦岭皂峪沟,幽深寂静,千回百转,深度达二三十里。这条山谷在盛夏,恰似横卧在平原旁的一个巨型的空气制冷机。若是晴天,在它蜿蜒狭长的谷地中,随着午后太阳西斜,峪中空气逐渐降温升压,山谷自动地凉了风,也凉了水。这风和水的源头,都在海拔两千米高的皂峪梁,在莽莽苍苍的岭根子。在山谷和平原之间出现的气压差,形成了原始推动力,整条沟里的凉风,在力的作用下,慢慢朝着山口方向吹了起来。凉风经过几十里的跋山涉水,与秦岭大山亲密接触,她满身浸润、携带着山野间的草精花香,扑鼻而来;冰凉的山涧河水,融入了岩石中的有益的矿物质元素,让人饮后享尽甘甜醇厚之爽快。
秦岭山的凉风和凉水,和善温柔美若天仙,她怀有天地之灵气,采集自然之精华,雍容典雅,迈着缓缓的步伐,深情地拥抱着慕名而来的城乡各界凡尘生众,轻轻地抚慰着历经风霜,仍坚强生活着人们的身心。秦岭山的风,她为一方百姓搭建起了超然爽快怡人的自然空调天地。
近在咫尺,一河之隔的皂河水东岸,,一眼望不到边的猕猴桃园和葡萄果园中,即将成熟的果子散发出的阵阵香味,飘过河面袭人心脾。园边绿草如茵,新修的河堤路旁,笙鼓奏乐,琴瑟和鸣,着装讲究的老哥大姐展喉演唱,歌声婉转悠扬。“山风低吟争和弦,涧水潺潺抢伴奏。”关中南端,秦岭北麓,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情与景融为一体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
夜晚很快到来,西方天际线上,一弯残月挂在朦朦胧胧的秦岭山头,出山风更大更凉了,吹的山口处小树一阵阵向山外方向倾斜。
离山口一箭之遥的古刹雷音寺灯火忽明忽暗,人影憧憧。山寺不时传来钟声,隐隐约约的木鱼伴奏下,诵唱的梵音时断时续。山寺翘檐的风铃叮当作响,时有时无。古刹神秘飘渺,感觉像在天边,如同处在灵山仙界。通向雷音寺路旁的经幡在山风中呼拉拉摆动,叉道旁的凤尾竹迎风扭动腰肢,沙沙轻唱,灵动妩媚。
我和几位村人老兄,邂逅在皂峪河的第一座小桥上。凉风还在轻松地吹,我们不由得回忆起淡淡的往事,人生世事蹉跎,感慨不已。大家举目望向黝黑、深远、寂静、朦胧的皂峪深谷,想起五十多年前还处在学生时代的我们,为了帮父母减轻生活压力,和大人一起进山砍柴,帮村队盖初中扛木头的难忘旧事。谈起了去过的皂峪沟的沟沟叉叉,坡坡坎坎,回想起了菩萨洞、白石岩、南山坳、梯子东、倒回沟、麻木凹、玉皇梁、岭根子、田家场等侧沟岭梁。往事如烟,往事又如在昨天。当年爬在河边喝的每一口山泉水,肩头架起的每一捆南山柴,直腰挺起的每一根粗木头,脚上穿的每一双草织鞋,都历历在目,终生难忘。兄弟们的言语里,数不清的地名,说不尽的山路,忆不完的艰辛,忘不掉的友谊和快乐,又在心中泛起了朵朵浪花。
突然想起来我和儿时伙伴唐的故事。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和唐俩人各拿着当时还年青的妈妈缝制的花布兜,从皂峪山口处下河捉螃蟹。河道乱石滚滚,水中鹅卵石腻滑,我们不顾不管,心里只想着抓住横行霸道的家伙。我们逆水顺河登高,鼓足勇气,不惧困难,持着光光的脚丫,顾不了河床的粗糙,忍着石子对脚搓磨碰撞的痛苦,在河边浅滩水洼处,翻石,观察,追赶,抓捕。追赶螃蟹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衣裤、脸颊和头发。为防止喝水的山蛇袭击,我们互相侦察,提高十二分警惕。从中午进山,不知用了多长时间,不知逆水行进了多少沙滩河湾,只见我们花布兜中的螃蟹已经装满。我们离水跃上河岸,抬头看山,来时照在河道的阳光已照在了对面高高的山尖。时间不早了,我和唐绑紧兜口,快步如飞,怀着满载而归的心情,得意地返回村里。
过去的艰辛和快乐,已经远去,变成了身后的一串串脚印,化成了心中的一首首生命赞歌。秦岭山谷的风还在吹,山顶的月牙已落入地平线下,深邃的天空中繁星点点,银河由南天通往北天而去。猎户座,天鹅座的恒星眨巴着眼睛,发出冷光,端坐在天庭的中央。夜渐深,风更大,远处秦岭梁上团团白云悄悄地升起,关中平原上西安、咸阳、户县的城市灯光灿若繁星,与天上的银河星辰交相辉映。
梦里的故乡山水,我们爱的深沉,故乡夏夜的美景,永驻我心。大美秦岭,巍巍龙脉,华夏生命的不竭源泉。千年秦岭峪口的山风,你将化作天上的七彩祥云,抚慰着天下国人的心魄魂灵,滋润着神州八千年水土。秦岭的风,我们爱你!吹着故乡千年的风,我们将勇往前方!
2024.8.7
贾文华,男,汉族,1956年生,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政治骨干教师,从事中学物理、地理、政治教育工作四十余年,长期工作在高考第一线,长期担任区县教师赛教活动政治、地理评委。受邀在学校和社会做政治报告三十余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