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凤凰树
——西双版纳曼贺纳傣族村寨见闻录
刘卫东
时值谷雨,应友人之邀,参加了期盼已久的西双版纳游览活动,心情自然是特别的高兴。
行程中有个景点是游览西双版纳曼贺纳傣族村寨,从导游口中得知此游能够零距离接触傣家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形,自然是让人生出十分的兴致。
曼贺纳村,是一个傣族古寨,建于公元823年,曾是傣王居住的地方。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为古老的村寨注入了新的活力。村寨中开展的孔雀舞蹈、傣陶制作、织布体验、造纸体验、橡胶林观光、傣文字学习和赶摆等特色活动,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接触到傣族文化。
按照预先安排,我们便跟随负责接待的哨哆哩来到了她家的竹楼中。傣家人的竹楼分上下两层,大约有三四百平方的样子,下层盛放物品和养殖家畜,上层住人。我们沿着楼梯上到了二楼,哨哆哩请我们在客厅的小凳子上坐下,介绍说:傣家房间里的摆设基本都是一样的,至于客厅里放置的沙发、电视柜、衣橱等,是因其汉族朋友看到她家客厅很宽敞建议她购买的。特别是沙发,因为这里气温高,所谓的能坐能躺,其实是不合适的,所以放在那里只能是个摆设。因此,哨哆哩与跑到沙发上坐下的两位男士开玩笑说,沙发上多时不用会有灰尘,弄脏了裤子她可不负责!
有人问到她们家的房子,哨哆哩说傣家的房子都是自己造。要建房,可以先到合作社领取50000元资金,到时村里的毛哆哩都会前来帮忙,不用付工钱,管吃管喝就行。大约一至两个月就可建成。傣家的竹楼全是卯榫结构,一根铁钉也不用,被称为干栏式建筑。
我看到哨哆哩的小桌上有只陶瓷杯,便指着杯子问道:“这也是你们做的吗?”她回答说:“这只杯子是买的,不是傣族人做的。但傣家也能做陶瓷器,只是没有汉族人做得好,做得精美。”而后,她开玩笑说:“眼镜毛,这些东西你会做吗?”我回答说:“不会,但我如果在你们这里住上几年是能够会做的。”她说:“看来不好办了,虽然你带了个眼镜,但一看你就是个二手毛。在我们这里戴眼镜表示有文化,尤其是像你这种戴金丝眼镜的,很受欢迎,像他们戴的黑色的不行。”引得大家又大笑了一阵。
对于傣族人的生活来源,哨哆哩说现如今主要是靠种植橡胶树。她说她家有着4816棵橡胶树,到时候请专门人员去割橡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她还骄傲地表示,有时收入还比较可观,所以她每天做导游都是义务的,不用考虑报酬问题。傣族人各家各户都是如此,所以有人称傣族为“躺平的民族”。说到这里,哨哆哩深情地回忆道,谈到橡胶树,这还要感谢当年从上海等地前来西双版纳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是他们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种植了大量的橡胶树,使得现在西双版纳的橡胶产量占到全国的94%以上。傣民们割出的树汁,卖给橡胶厂所得的报酬成为他们当下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介绍得差不多了,哨哆哩招呼大家说,好了,咱们就先介绍到这里,我再带领大家到村寨里转转,赶赶摆。于是,我们跟随哨哆哩在村里的街道、竹楼间和傣族的特产市场,尤其是以银钵、银腰带为主的银器用品和水果市场上,徜徉浏览了一段时间,大家在哨哆哩的指导之下,购买了自己需要的物品。
回到车中,我回味着村寨里的所见所闻,感到傣家人的生活既留有原始共产主义的影子,又存在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不是吗,他们的老有所养,他们的男嫁女方,女性家族抚养后代等等。笔者在《走进女儿国》的文章中,探访被社会学家称为“母系氏族文化活化石”的纳西族分支的摩梭人的生产和生活情景时,原以为是独此一家了,现在从长远的历史发展趋势看来,傣族人也是在从遥远的社会形态中走来,又在逐渐地与汉民族的融汇中,向着新的社会发展方向前行着,……
路旁闪过一株株高大的凤凰树,树上正绽放着鲜红的花朵,如云霞般璀璨,似乎昭示着傣族人民的生活正如这花儿一样美好,充满生机。
甲辰年秋月于紫御城林壑轩
作者简介
刘卫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先后担任《淄川县志汇编》等专著和地域文化研究刊物《般阳文化》的执行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淄博市蒲松龄研究会理事、副会长。散文作品先后在《中国散文家》《大众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集《履痕》收入《中国散文家文库》,获华夏散文创作奖、第二届蒲松龄文艺奖。《凤凰台上花盛开》等多篇散文收入《风范大家文库·璞玉集》。散文《踏遍青山人未老》获山东省写作学会和《都市头条·济南头条》联合主办的2023竹庐文艺奖年度散文奖。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