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王方子土盘
王德埙
月王方子土盘高12.5公分,耳朵間距29.5公分,直徑22.5公分:重1342克。
圓形 ,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雙鳥,間以獸首二,圈足飾獸面紋。鳥紋寓女性,即後土娘娘之器。
无锡华建文化艺术品检测中心用场共振年份检测仪器检测本器距今3335年,公元前1311年,即盘庚后期器。测年和眼鉴相一致。
本青铜盘为殷后期器,有铭文196字。铭文追溯了子姓起源,为上古罕见的帝王世系,许多人名第一次出现。如禹王,高祖公壬甫,叔王成子,高祖子方,商祖政成,句休,初仲,祖龙,其方,公方,方臣等等,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铭文牵涉到子姓起源。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契在尧的时候出生,在舜的时候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孙汤的时候,经过了8次迁都,最后终于在亳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这些情况,我们过去只是通过《史记》了解到,但只能视为传说。而本铭则出现了禹王、高祖公壬甫、叔王成子、眢皇高祖止方、王(舜帝或禹王)呼政成(商祖)、皇高祖句休、亚祖初仲、父有祖龙、宀天子其方、徒休公方、祖父
子、方臣於等历史人物。其中大多数是第一次浮出水面,牵涉到上古的帝王世系,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释文
文厚土(後土:後土即後土皇地祇,又稱後土娘娘)用予亥分死巳右(又)天室(天上星宿的布列位置)厥昊於天(其博大如天)高祖公壬甫23多介厥右(又,佑)正虫虫(禹禹)不享用旨四子大令(命)旁初叔王成子生(性’姓,二字都是耕韵部、心声纽、平声调,上古音相同。)夕(月)久心祀祖室仲克己取初旨,眢皇高祖止方赐不(一种木制的兵器)甘作宫右王止於九,王呼政成旨用令(命)邵初於右(又,佑)心伯炎可久心

皇高祖句休。子文天佑亚祖初仲于多,王旨作用昭作久成,子用单天寿王永王右(又,佑)俣厥六可正天公子於宫於政宗弟(叔)仲作亚永多吉,父有祖龙子子(子子孫孫)永月尾捍邵月宫

加子子(子子孫孫)宀天子其方165赐徒休公方,祖父
子令(命)隹乃肯有大仲王宫臣子187方臣於作月王方子土。
考證
前三字如下圖:

編碼1為“文。
按:谥号,谥法。
編碼2為“

”的古體,即“厚”。《玉篇》:“

”,同“厚”。
德塤按:“厚”上古音通“後”,二字均為“侯”韻部,“匣”聲妞。
編碼3為“土”,。《說文》:“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凡土之屬皆從土。”
後土:後土即後土皇地祇,又稱後土娘娘。天地動靜,陰陽互根。天欲化物,陰陽交合,上取天精,下取地精,陰陽孕化,氣運成塵,塵有玄道,精微聚合,漸始初生,生生之類,人立其中。女媧為鳳,玄始天尊,補天造人,確立婚姻。後土神的產生,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與女性崇拜,她掌陰陽,育萬物,被稱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禦”中的第四位天神。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關於後土神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傳說。《國語·魯語》說神明是共工的兒子,能平定九州,成為地神。《左傳》又說是神的名稱:“土正曰後土”。《周禮·大司樂》稱“地示”。《禮·月令》稱“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後土”。後土聖母廟位於山西石樓縣,占地面積2375平方米。人們相信,該神是農業獲得豐收的保護神,還是生育之神、大地之神。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為根本的國家,所以,上自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崇拜該神。在中國的歷史上,每年都要舉行對該神的大型祭祀儀式,許多時候由皇帝親自主持。土被奉為社神,時代當在遠古時代,與黃帝同列中央之神,時代當在周代後期。漢建“後土祠”,祠黃帝之佐神,與社神的地位不同。皇天后土對稱,就是這一觀念的體現。西元443年,北魏遺官去今內蒙古 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舊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後土”。天為陽,地為陰,帝又與後相對,於是後土成了女神。山西 介休有後土廟,祠後土娘娘,這是封建時代後土作為神的又一個階段。(搜狗百科)。
德埙按:文后土。类似于后世的“汉文帝”谥号。
編碼4為“用。
編碼5為“予。
編碼6為“亥。
編碼7為“天。
編碼8為“分。
編碼9為“死。
編碼10為“巳。
編碼11為“右(又)”,通“佑”。
編碼12為“天。
編碼13為“室。
天室:指天上星宿的布列位置。古代定國都、建宮室皆依之,故稱。《逸周書·度邑》:“王曰:‘ 旦 ,予克致天之明命,定天保,依天室。’”
編碼14為“厥”。
編碼15為“昊”的別體,博大之貌。《集韻》《韻會》下老切,���音皓。《說文》作昦。《九經字樣》隷省作昊。《爾雅·釋天》夏爲昊天。《註》言氣皓旰。
《疏》昊者,元氣博大之貌。李巡雲:夏萬物盛壯,其氣昊昊,故曰昊天。
《書·堯典》欽若昊天。《詩·小雅》浩浩昊天。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
又與皡通。
《禮·月令》其帝太皥。
編碼16為“於。
編碼17為“天。
按:“厥昊於天”:其博大如天。
編碼18為“高。
編碼19為“祖。
德塤按:“高祖”偉大的第一代祖先。
編碼20為“公。
祖公:祖父。這裡為祖宗之義。“祖公”一詞晚至元朝才再次出現。元 施惠 《幽閨記·招商諧偶》:“奴家祖公是 王和 。” 元 李直夫 《虎頭牌》第一折:“俺那祖公是開國舊功臣,叔父,你從小裡一個敢戰軍。”又,明 代稱地方官為祖公,即公祖之變。 明 朱國禎 《湧幢小品·神術》:“﹝ 賀朝用 ﹞有官將赴 滇 ,別其署事州判 溫君 而栗。 溫 請曰:‘先生遠行,何以教我?’應曰:‘祖公萬福,但三日後,州前有小變,當流血。’” 清 梁章钜 《稱謂錄·通判》:“ 明 時稱地方官曰祖公,即今公祖之稱所由昉矣。
編碼21為“壬。
編碼22為“甫。
編碼23為“。
編碼24為“多。
編碼25為“介。
編碼26為“厥。
編碼27為“右(又,佑)。
編碼28為“正。
編碼29為“虫虫(禹禹)。
編碼30為“不”。通“丕”。形容词“大”。
編碼31為“享。編碼32為“用。
編碼33為“旨。
編碼34為“四。阳阳
編碼35為“子。
編碼36為“大。
編碼37為“令(命)。
編碼38為“旁。
編碼39為“初。
編碼40為“弔”,通“叔”。《說文》:“問終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從人持弓,會敺禽。”
編碼41為“王”,叔王。《說文》:“”
德塤按:“叔王”,王的弟弟。在容庚《金文編》頁569到572,收集到許多“弔”的金文異體字,箭頭均朝上。但是,只有本器的編碼40才是箭頭朝下的新發現的異體字。
編碼42為“成。
編碼43為“子。
編碼44為“生(性)。
德埙按:成子生,即成子性,盖“生”“性”相通。又,“性”“姓”二字都是耕韵部、心声纽、平声调,上古音相同。同音通假。故“成子生”即“成子姓”:成为“子”姓氏。
参考资料;
子姓渊源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娀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这虽然是被记入《史记·殷本纪》中,但人们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神话传说。
史记太史公曰:“契为子孙,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目夷氏。
編碼45為“夕(月)。
編碼46為“久。
編碼47為“心。
編碼48為“祀。
編碼49為“祖。
編碼50“令(命)。
編碼51為“室。
編碼52,金文无游斿者為“仲”,下同。
編碼53為“克。
編碼54為“己。
編碼55為“取”。
編碼56為“初”。
編碼57為“旨。
初旨:亦作“ 初指 ”。猶初衷,本意。 清 王筠 《菉友肊說》:“雖明知其誤,而亦仍之,而後於刻書之義合,而後於夫子之初指合也。”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實錄》:“一致議決籲請 孫先生文制止各省代表與袁世凱中途議和,領導各省軍民同志,掃平偽滿 ,肅清官僚,建立真正共和政體,以貫徹全國徹底革命初旨。”(百度)
編碼58為“覎(“子”换“攴)的古体,音yáng。。《改倂四声篇海》引《搜真玉镜》:“覎(“子”换“攴),音扬。”
編碼58為“眢”,。《說文》:“目無明也。从目夗聲。”
編碼59為“皇。
編碼60為“高。
編碼61為“祖。
編碼62為“止。
編碼63為“方。
編碼64為“賜。
編碼65為“不”, 一种木制的兵器。
編碼66為“甘。
編碼67為“作。
編碼68為“宮。
編碼69為“右。
編碼70為“王。
編碼71為“止。
編碼72為“於。
編碼73為“九。
編碼74為“王。
編碼75為“呼。
編碼76為“政。
編碼77為“成。
編碼78為“旨。
編碼79為“用。
編碼80為“令(命)。
編碼81 為“佋”,同“邵”。《說文》:“廟佋穆。父爲佋,南面;子爲穆,北面。從人召聲。為”父子佋穆,典籍又作“昭穆”,故知“佋”“昭”為同一個字。容庚認為金文作“邵”,可從。
按:邵姓,中國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3位,人口約300萬,占中國人口總數的0.24%左右。邵氏名人有邵雍、邵逸夫、邵飄萍、邵長華等。春秋時齊國有召忽,與管仲同事襄公子糾。秦朝有廣陵人召平,封東陵侯,秦亡後,因家貧種瓜于長安城東,其瓜稱“東陵瓜”。秦末有召歐,隨劉邦起兵於沛,西漢封廣侯。西漢有九江壽春人召信臣,元陽帝時任南陽太守,為民興修水利,被稱為“召父”。
編碼82為“初。
編碼83為“於。
編碼84為“右(又,佑)。
編碼85為“心。
編碼86為“伯。
編碼87為“炎。
編碼88為“可。
編碼89為“久。
編碼90為“心。
編碼91為“

” ,音yuān,近人认为是“葬”的讹字。《改倂四声篇海》引《搜真玉镜》:“

,於元切。”
編碼92為“皇。
編碼93為“高。
編碼94為“祖。
編碼95為“句。
編碼96為“休。
編碼97為“子。
編碼98為“文。
編碼99為“天。
編碼100為“佑。
編碼101為“亞。
編碼102為“祖。
德塤按:“亞祖”,輩份次於高祖德祖先。
編碼103為“初。
編碼104為“仲。
編碼105為“于。
編碼106為“多。
編碼107為“王。
編碼108為“旨。
編碼109為“作。
編碼110為“用。
編碼111為“昭”的别构,。《說文》:“”
編碼112為“作。
編碼113為“久。
編碼114為“成。
編碼115為“子。
編碼116為“用。
編碼117為“单。
編碼118為“天。
編碼119為“寿。
編碼120為“王。
編碼121為“永。
編碼122為“王。
編碼123為“右(又,佑)。
編碼124為“俣”, 音yǔ,大。《說文》:“大也。从人吳聲。《詩》曰:“碩人俁俁。””
編碼125為“厥。
編碼126為“六。
編碼127為“可。
編碼128為“正。
編碼129為“天。
編碼130為“

”。《說文》:所无。
編碼131為“公。
編碼132為“子。
編碼133為“於。
編碼134為“宮。
編碼135為“於。
編碼136為“政。
編碼137為“宗。
編碼138為“弟(叔)。
編碼139為“仲。
編碼140為“作。
編碼141為“亞。
編碼142為“永?。
編碼143為“多。
編碼144為“吉。
編碼145為“父”?此為後世字形,金文之“父”為本器編碼172。是古代偶然先現?《說文》:“”
編碼146為“有。
編碼147為“祖。
編碼148為“龍。祖龍:《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古傳水神名,借指秦始皇,因秦始皇自稱以水德統一天下)。’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使禦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chén臣,同“沉”)璧也。” 裴駰 集解引 蘇林 曰:“祖,始也。”
德塤按:此為“祖龍”最早出處。
編碼149為“子子(子子孫孫)”,。
編碼150為“永。
編碼151為“月。
編碼152為“尾。
編碼153為“㪋”的別體,同“捍”。《說文》:“止也。周書曰:㪋我於艱。○按書文侯之命,㪋今本作扞。” 《復古編》:“㪋,通作捍。”
編碼154為“佋”,同“邵”。《說文》:“廟佋穆。父爲佋,南面;子爲穆,北面。從人召聲。為”父子佋穆,典籍又作“昭穆”,故知“佋”“昭”為同一個字。容庚認為金文作“邵”,可從。
編碼155為“月。
編碼156為“宮,。《說文》:“”
編碼157為“

”,。不識。
編碼158為“加”,多一飾筆。《說文》:“”
編碼159為“子子(子子孫孫)。
編碼160為“宀”,音mián,房屋,引申為覆蓋。《說文》:“交覆深屋也。象形。凡宀之屬皆從宀。”
編碼161為“天。
編碼162為“子。
德塤按:“天子”,《詩經·大雅·江漢》:“明明天子,令聞不已。”
《史記·五帝本紀》:“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顧名思義,天之嫡長子。其命源天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最早的出處為王德塤:距今6562年前的《三星堆天竺帝國青銅器研究之一
——三星堆天竺青銅壺銘文考》
“若叫乃(大神附體巫師通靈代言),困天子(為天子伏可建宮殿)。”
編碼163為“其。
編碼164為“方。
編碼165為“。
編碼166為“賜。
編碼167疑為“徒”的異體字,步行;空。《說文》:“本作���。步行也。”
編碼168為“休。
編碼169為“公。
編碼170為“方。
編碼171為“祖。
編碼172為“父。
編碼173為“夾(俠、挾)。
編碼174為“

”。《說文》所無。
編碼175為“子”,。
編碼176為“令(命)。
編碼177為“隹”,wéi隹,. 古同“惟”,助詞,用於句首,表發端。《說文》:“”
編碼178為“乃。
編碼179為“肯。
編碼180為“有。
編碼181為“大。
編碼182為“仲。
編碼183為“王。
編碼184為“宮。
編碼185為“臣。
編碼186為“子。
編碼187不識,字書查無。其從巳從圭。當與祭祀之玉有關。隸定為

編碼188為“方。
編碼189為“臣。
編碼190為“於。
編碼191為“作。
編碼192為“月。
編碼193為“王。
月王:對月的尊稱。
編碼194為“方。
編碼195為“子。
編碼196為“土。
青铜盘细部介绍

盤邊有U形兩耳相對,另外有兩獸首附環相對。圈足焊接了四支獸首附足,為本器的特點。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