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回报度人际交往本质上来说是社会交换的一种形式,社会交换(Social Exchange)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付出一定的筹码用以交换别人手中自己想要的东西,即各取所需。提出该理论的霍斯曼(HOUSMAN)认为,当一个行为的收获大于付出时,人们会更愿意重复这种模式,反之则反。
收获与付出的比例,也可以称之为社交回报度(Social return rate),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回报度往往具有一定主观性,因为这涉及到了需求满足情况和筹码情况。比如,一个百万富翁花五千块请朋友吃饭,对于富翁来说这件事就是收获大于付出,如果对于一个月工资只有3千的人来说,或许并不值得,因此社交回报度具有主观性。
不过大部分时候,即便是存在主观性差异,请一大群人吃饭,社交回报度也低,原因有三:
1.众口难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忌口,当你和朋友吃饭时,无论你怎么平衡口味差异,都会涉及到有人需要妥协,何况是几个人一起吃饭,更易发生矛盾,影响关系。
2.无效沟通。
科学研究显示,最好的沟通模式是3-5个人,人数过多往往很难获取有效信息,增加沟通成本不说,更容易出现无效沟通。
3.认知过载。
在交流过程中,人数太多,信息交换过于密切,就容易出现认知超载现象,一方面会出现沟通效率低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群体体验感较差,不利于关系维系,容易得不偿失。所以,请一大群人吃饭,是社交回报度很低的交际方式。
社交焦虑人际交往中,有这么一个潜规则,当谈话过程中出现并不熟悉的第三者,那么整个谈话会从深度变得浅显。
当你请一大群人吃饭的时候也是如此,大家更容易选择敷衍式社交。
一般来说,规模越小的聚会通常允许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个人互动和更有意义的聊天对话,这与人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关,人越多,越不容易自我暴露(Self exposure),即说出真实想法。
规模越大的聚会,越容易鱼龙混杂,一群人吃饭的时候,没有人愿意说交心的话,没人能确定在座的各位都是好人,都能帮助自己保守秘密,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人出现一定的社交焦虑心理。比如担心自己那句话没说对,担心自己该不该说某句话等等。
导致一部分人对此感到一定的压力,在吃饭时更容易体验到不愉快,比如内向的人,比如和大部分人都不熟悉的人。并且,由于同时请一大群人吃饭,所以你的注意力分配也容易失衡,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会被有心人铭记在心。
因此,社交焦虑不仅出现在被邀请者身上,也出现在邀请者身上。在大规模的聚会中,人越容易出现社交焦虑心理,这并不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永远不要请一大群人吃饭。
资源分配失衡按照人际关系分层理论(Stratification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亲密圈、人脉圈、社交圈。亲密圈,顾名思义就是和我们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且不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比如亲人,比如关系特别好的朋友。
人脉圈则是日常接触到的,与资源相关的人际关系,比如上下级领导,比如你的同事等等。这种人际关系一般涉及到利益交换和资源交换。
社交圈指的是在日常交际中遇到的点头之交,比如小区的保安,单位的保洁阿姨等等,大部分时候,他们不会和你发生利害冲突。
从人际交往心理学角度来看,人在社交中的资源和精力非常有限,一般会按照这三个圈层的划分来分配,一定的时间,精力以及资源。
当你去请一大群人吃饭的时候,想兼顾所有人的需求,就会像案例中的许先生一样,小心翼翼地照顾所有人,唯独忽略了自己的需求,整个过程吃力不讨好,在利益冲突时,还被拉下水。
毋庸置疑,牺牲自己的需求满足,迎合他人的讨好式社交,并不是一种良性的人际互动,当你的个人资源被稀释后,没人能看到你真正的价值。
总而言之,请一大群人吃饭是比较冒险的事,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平衡,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在平衡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冲突与牺牲。
如果你真的想拉近与别人的关系,你需要顺着人性做事,比如提升自己的价值,让别人来请你吃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