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邗(hàn)国公子文兄仔子青铜鼎确证了古扬州
王德埙
引言:“干”、“邗”二字为古今字关系。百越故地邗(hàn)国公子文兄仔子青铜鼎不但确证了古扬州,而且铭文还提及大禹王多次,存在禹王崇拜,证明邗国王室为大禹王的直系后代。确证了大禹王,也就是确证了夏王朝。皇父到庚学为校长(教育宗孙),这个贵族教育的材料丰富了中国教育史。铭文记载的“不鼎”为鼎之名。进一步证实了不国的存在。今宜兴地区古代有不国。这是扬州城和无锡城建城以来,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文字发现。扬州城由此进入三千年古都之列。
摘要经
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邗国公子文兄仔子青铜鼎》,距今3362年,公元前1339年年,商王小乙时期器。长江下游的邦国——干国的政治、学校、宗祀、经济等情况,显示了扬州一带高度发展的文明。“干国”早在晚商就为一位诸候。可补史阙。古代的干国也就是古扬州,泛指东南吴越之地:《禹贡》时就把扬州列为九州之一,在东南方向。那时扬州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东南吴越之地笼统称为扬州。干国在春秋时被吴国所灭。“干”字两读,一为gān。《尔雅·释音》:“干、扞也”,按现代注音为gān。一为hàn。“邗”字《集韻》“居寒切,音干。越之別名,首次言明了“邗”、“干”二字都在相同的上古音元韵部,也就是说“干”和“邗”的读音都hàn,“干”“邗”同音通用。《篇韵》言“干”:音寒。国名。《淮南子·道应训》荆有佽飞,得宝劒於干队。《注》干国,在今临淄,出宝劒。干(hàn)的本义,一般认为是指井上的围栏。干(hàn)的本义应该是围栏,即干(hàn)部族上古未建都城前,早期部族定居地区的防卫措施:绵延而高大的围栏。“干”、“邗”二字为古今字关系。“干”(hàn)为百越的一支,建都城后遂加邑旁成为“邗”,也就是古扬州。可知古扬州建城在商末。《邗国公子文兄仔子青铜鼎》释文:公子文兄仔子佑索禹(编码9和25)弄元自氒
(同)吇共邗法史赐自作用盂禹夭京有月町奴页
庚?
孕宗孙笔皇父于庚学正宰不鼎宾存皇?夭自汤刊尾亥鼎卺刊氏紑危京氏禹师泉于氒。大意:邗国公子文兄求索大禹王灵护佑(生育),弄元和吇共邗法史赐(铜材料和钱)作自作用鼎(献祭禹王)。大禹王色愉貌有月;町奴终于怀孕产下宗孙。皇父到庚学为校长(教育宗孙)。是铭提及大禹王多次,存在禹王崇拜,证明邗国王室为大禹王的直系后代。这是扬州城建城以来,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文字发现。扬州城由此进入三千年古都之列。有距今3362年的《邗国公子文兄仔子青铜鼎》的发现与确证,扬州城为三千多年古都,已确凿无疑。铭文“不鼎”为鼎之名。今宜兴地区古代有不国。参王德埙《商末百越系株儒徘优表演发现--宜兴不国不王青铜双鸭壶》。
关键词
百越、干(邗)国、扬州、公子文兄、鼎、大禹、庚学、不鼎

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距今3362年,公元前1339年年,商王小乙时期器。
贵州省晓风残月艺术馆藏品。
一、邗国公子文兄仔子青铜鼎研究
本器铭文有力地证明了禹王为吴地首领,证明了古扬州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历史。
长方体深腹短柱足式,器小。根据马承源青铜器器形纹饰断代标准,为商晚期器(马承源《中国青铜器》页89)。

《礼记.祭统》:“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编码如下:

摹写本编码如下:

释文:
公子文兄仔子佑索禹㞏弄元自氒
(同)吇共邗法史赐自作用盂禹夭京有月町奴页
庚?
俘宗孙笔昆皇父于庚学正宰不鼎宾存皇?夭自汤刊尾亥鼎卺刊氏紑危京氏禹师泉于氒。
大意
邗国公子文兄求索大禹王灵护佑,弄元和吇共邗法史赐(铜材料和钱)作自作用鼎(献祭禹王)。大禹王色愉貌有月;町奴俘宗孙。皇父到庚学为校长(教育宗孙)。是铭提及大禹王多次,存在禹王崇拜,证明邗国王室为大禹王的直系后代。
又,“页
”是否为《大禹王遇刺!——祐伯双龙盖壶》一文的刺客“陽
”?待考。笔者怀疑是一个人。这里同样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事件。
编码1-6,公子文兄仔子。
编码8为“索”之别构,音suo,搜索、寻求、索取。《説文•宀部》列入“宀”部。《说文》
:“索,入家搜也。”又,《説文•宀部》:“ࡩ ,入家搜也。”段玉裁注:“搜,求也。
编码9为“禹”:字形同青铜器《叔向簋》,甲骨文无。7000年前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今良渚文明遗址)建立国家政权的帝王。《说文》
:
“禹,虫也。从厹,象形。�,古文禹。王矩切。注:�,古文。”大禹可能是属于上古蝉虫部族,故有此字形①。“禹”与甲骨文“亥”的区别明显:“亥”的尾巴朝左下方收卷;“禹”的尾巴朝右上方抛。一般认为,禹,姓姒,名文命 ,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 [。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
编码13、21、59为“自”,有异体字、等等。《说文》:“,鼻也,象鼻形。”
编码14、86为“氒”,代词,其,《说文》:“读若厥。”编码17为“仠”,音gan则为长吗《集韵.旱韵》:“仠,长也。”《广韵》同;音 han则为捍卫,《玉篇.人部》:“仠,卫也。”
编码10为“
”;音shi,同“㞏”,义为“少”;音jie,义为“追随”。《玉篇.尸部》:“
,㞚
也。”《说文》篆作
,各本楷作“㞏”。
编码11参考
,为“
”,同“弄”。《搜眞玉鏡》音弄。
编码12为“元”,参考
。《类篇》:“愚全切,愚全切,說文始也 首也 又姓 文一”。
编码13为“自”,。
编码14为“氒”,。
编码15为“
”,音bei3,同。文字出处:《广碑别字 · 八画 · 昆字》引〈唐张宽墓志〉以及《汗簡•卷中之一苐三》
《碧落文》。
异体字:同也。

编码16为“共”。
编码17为“厈”,音hàn。古字形参考
字形(說文籀文)。通“邗”。《说文解字》:「厈」,【卷九】【厂部】呼旱切,山石之厓巖,人可居。象形。凡厂之屬皆从厂。”“邗”《集韻》“居寒切,音干。越之別名。”故“厈”、“邗”二字同音通假。均为元韵部、匣声纽、平声调。
编码18为“峜”,音fǎ,“法”的讹字。周髀算法。《正字通》:“古器切 音計 管子輕重戊篇曰虙戲造六峜以迎陰陽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周人之王循六峜行陰陽王若谷曰六峜其猶周髀算法乎諸家峜義未詳字書皆不載委宛編以六計解之峜當讀如計以企有跂音也 辛子文號計研漢碑作峜研說詳 通雅舊本闕”
编码19为“
”,文字出处:,《汉隶字源 · 上声 · 止韵 · 史字》引〈绥民校尉熊君碑〉。同“史”字。《类篇》:“爽士切,記事者也 从又持中中正也 凡史之類皆从史 爽士切 文二”。
编码20为“易”,通“赐”。
编码21为“自”。
编码22为“作”。
编码23为“用”。
编码24为“盂”。《说文》:“盂,饮器也。”
按:“盂”。三代亦作鼎之别称。按:自作用器。
德埙编码25为“禹”:字形同青铜器《叔向簋》,甲骨文无。7000年前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今良渚文明遗址)建立国家政权的帝王。《说文》
“禹,虫也。从厹,象形。�,古文禹。王矩切。注:�,古文。”大禹可能是属于上古蝉虫部族,故有此字形①。“禹”与甲骨文“亥”的区别明显:“亥”的尾巴朝左下方收卷;“禹”的尾巴朝右上方抛。按:饮器为酒器,非。这里为食器鼎的自名。
编码26为“夭”,参篆文
。《康熙字典》:“【廣韻】於嬌切【集韻】【韻會】於喬切,【正韻】伊堯切,并音妖。色愉貌。【論語】夭夭如也。 又草盛貌。【書·禹貢】厥草惟夭。 又少好貌。【詩·周南】桃之夭夭。 又災也。【詩·小雅】天天是椓。 又閎夭,人名。文王四友之一,武十亂之一。 又栢夭,馬名,見【列子】。 ”
德埙按:禹夭,指大禹王色愉貌。
编码27为“
”的别构,同“京”。《康熙字典》:【寸字部】
“【篇海】《舊藏》作京。”|
28为“有”。
编码29为“月”。
编码30为“甼”,古同“町”田界田间小路。《康熙字典》:“【唐韻】【集韻】【韻會】并他頂切,音珽。【說文】田踐處曰町。【廣韻】田區畔埒也。【詩·鄭風·東門之墠傳】墠,除地町町者。【左傳·襄二十五年】町原防。【註】隄防閒地,不得方正如井田,別爲小頃町也。 又國名。【前漢·武帝紀】鉤町侯。【註】町,音若挺,西南夷也。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句町縣。【註】音劬挺。 又盢町,山名。【後漢·郡國志】益州郡盢町山,出銀鉛。又【廣韻】【正韻】徒鼎切【集韻】待鼎切,”
编码31为“奴”,如式。
编码32为“页”,头。《说文》

:“头也。从从儿。古文䭫首如此。凡页之属皆从页。”
编码32为“
”音zhà,《改併四聲篇海·田部》引《類篇》:“
,音吒。”《字彙補·田部》:“
,透各切。義闕。”
编码33为“庚”,参考甲骨文
,早在甲骨文中,“庚”就已经假借作天干第七位的名称。古人将干支与五行、五方、五味及五常等相配,故“庚”又被赋予“金”、“义”等含义。农历夏至三庚数伏,所以“庚”又成为“伏天”的代称。此外“庚”还有道路、道理、年龄、更替、偿还等义,疑均为假借义。《类篇》:“古行切,〖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有實也 庚承己象人”。
编码34为“?”。
编码35为“
”,音nv3。
编码36为为“俘”,参考:
。军队擒获的敌人。《说文》:“俘,軍所獲也。从人孚聲。《春秋傳》曰:“以爲俘聝。”芳無切。”
底铭编码54为“宗”,尊祖祭祀的庙堂。《说文》:“宗,尊祖廟也。从宀从示。作冬切。”
底铭编码55为“孙”,子之子。《说文》:“孫,子之子曰孫。从子从系。系,續也。思魂切。”
俘宗孙:俘虏敌方的宗室子孙。
编码37为“宗”。
编码38为“孙”。
编码37、38为“宗孙”。
按:“宗孙”指同族的孙辈。过去的网络解释有误:宗孙,是韩国传统的家族关系的称谓,多出现在韩其职责是继承家族,守护住家族的精神与地位,使家族永远的传承下去。剧中;中国国内一般较少用或不用。本器证明韩国传统的家族关系的称谓来源于中国吴地禹文化。
编码40为“聿”,音yu,笔,《说文》:“聿,所以书也。”方叡益认为古文聿、帇(nie)为一字。
编码41为“昆”,同。《说文》:“昆,同也。从日从比。古渾切。”
编码42为“皇”。á 君主,亦指神话传说中的神:皇帝。皇后。皇宫。皇储(已确定的皇位继承人)。皇权。大:皇皇巨著。冠冕堂皇。对先代的敬称:皇考(对亡父的尊称)。古同“遑”,闲遐。古同“惶”,恐惧。姓。
编码43为“父”。 父,爸爸,母亲的丈夫:父母。父辈。父子。父兄。对男性长辈的称呼:父老(一国或一乡的长者,亦指古代乡里中管理公共事物的人)。伯父。舅父。女子母 父 ǔ 老年人:田父。渔父。同“甫”
德埙按:“皇父”有二义:人名。 周幽王 时的卿士、宠臣。《诗·小雅·十月之交》:“ 皇父 卿士, 番 维司徒。”后因借指宠幸之臣。《汉书·谷永传》:“后宫亲属,饶之以财;勿与政事,以远 皇父 之类。”.复姓。即 皇甫 氏。
编码44为“于”。
编码45为“庚”,犹言道理,规律。束晰《补亡诗》:“由庚,万物得其道也。”
编码46为“
”,出处:《中文大辞典 · 文部》,同“学”。

德埙按:庚学,“由庚,万物得其道也。”上古吴地邗国的学校,培养贵族子弟,早期的道学。
编码47为“正”。
编码48为“宰”。官名,邑、县长官或卿大夫的家臣。
按:正宰,宰为主宰,相为相礼人,辅佐人。合称为宰相。首见于《韩非子显学》。过去误认为宰相起源于春秋时期,如管仲。现在看来,商时期吴地禹文化已经出现了宰相。只不过没有采用“宰相”之名,而称之为“正宰”。这个在中国官制史上为新发现。
编码49为“不”,参考
。《类篇》:“方久切*風無切*方鳩切*方副切*分物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 从一一猶天也 象形凡不之類皆从不〗方乆切 又風無切 柎 或作不 又方鳩切 鳥名 又方副切 弗也 又分物切 無也 文一 重音四”。
编码50为“鼎”。
不鼎:鼎之名。今宜兴地区古代有不国。详参王德埙《商末百越系株儒徘优表演发现--宜兴不国不王青铜双鸭壶》。
编码51为“宾”,。
编码52为“
”,同“存”。《漢隸字源》引《孟郁脩堯廟碑》。
编码53日本学者判为“皇”。+
编码为“?”。
编码55为“夭”。
编码56为“自”。
编码57为“汤”,参考异体字、等。
编码61为“刊”,削,刮。《说文》:“刊,剟也。从刀干聲。苦寒切。”段注:剟也。柞氏。夏日至。令刊陽木而火之。注。刊謂斫去次地之皮也。按凡有所削去謂之刊。故刻石謂之刊石。此與木部栞音同義異。唐衞包乃改栞爲刊。誤認爲一字也。从刀。干聲。苦寒切。十四部。编码62为“身”,躯体。《说文》:“身,躳也。象人之身。从人聲。凡身之屬皆从身。失人切。”
编码58为“刊”《说文》剟也,从刀干声。《广韵》削也。
又斫也。《周礼·秋官·柞氏》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注》谓斫去次地之皮。
又通栞。《前汉·地理志》随山栞木。《注》师古曰:栞,古刋字。斫其木也。
编码为“”。
编码为“”。
编码为“”。
编码63为“尾”,参考异体字等。《说文》:“古人或饰系尾,西南夷亦然。”
编码64为“亥”,地支之代表十月者。《说文》:“亥,,荄也。十月,微陽起,接盛陰。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褢子咳咳之形。《春秋傳》曰:“亥有二首六身。”凡亥之屬皆从亥。古文亥爲豕,與豕同。亥而生子,復從一起。胡改切文一 重一。”
编码65为“
”,同“亦”。《正字通》:“亦本字 說文人之臂
也 从大象兩
之形 篆作
隸作亦 徐鉉曰別作腋非是 按經傳通作腋借為扶
,與掖通詩序誘掖其君石經作亦又借語助為㫄及之辭與又字義通易亦可醜也 亦不可久也 詩亦右文母亦又何求並同可以類推 同文舉要篆作□□泥 說文分
掖為二互詳手部掖肉部腋註。”
编码66字残。
编码67为“兮”,参考异体字
,出处:《广碑别字 · 四画 · 兮字》引〈唐京兆韦氏室女都师墓志〉。
编码68为“其”。参考金文
编码69为“吇”。
编码70为“鼎”,参考异体字等。编码71为“肘”。编码72为“室”,参考异体字等。
编码71为“有”,
编码72为“室”,参考甲骨文
编码73疑為“卺”的别构,承受。《說文》:“巹,謹身有所承也。从己、丞。讀若《詩》云“赤舄己己”。居隱切。”段注:謹身有所承也。承者,奉也。受也。按禮記借爲合字。見豆部。从己丞。會意。丞卽承也。讀若詩云赤舄几几。几几各本作已已。非韵。昏義釋文作几几。今據以正之。許讀同几。今居隱切。十五十三部之轉也。
编码74为“刊”.
编码75为“氏”,古代姓的分支。《说文》:“氏,巴蜀山名岸脅之㫄箸欲落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乀聲。凡氏之屬皆从氏。楊雄賦:響若氏隤。承旨切。”按:氏会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360百科)。
编码76从“糹”参考
之省减,为“紑”,音fóu,衣物鲜明。《类篇》:“方鳩切*披尤切*普溝切*方無切*蒲枚切*孚不切*匹九切*分物切
方鳩切 衣絜鮮也 又披尤切 說文白鮮衣皃 引詩素衣其紑 又普溝切 又方無切 繒色鮮 又蒲枚切 又孚不切 又匹九切 又分物切 文一 重音七”。
编码77为“危”,危险。《说文》:“危,在高而懼也。从厃,自卪止之。凡危之屬皆从危。魚爲切。”
编码78为“京”,参考异体字等。
编码79为“氏”,古代姓的分支。《说文》:“氏,巴蜀山名岸脅之㫄箸欲落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乀聲。凡氏之屬皆从氏。楊雄賦:響若氏隤。承旨切。”
编码80为“禹”:字形同青铜器《叔向簋》,甲骨文无。7000年前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今良渚文明遗址)建立国家政权的帝王。《说文》: “禹,虫也。从厹,象形。,古文禹。王矩切。注:,古文。”大禹可能是属于上古蝉虫部族,故有此字形①。“禹”与甲骨文“亥”的区别明显:“亥”的尾巴朝左下方收卷;“禹”的尾巴朝右上方抛。
编码82为“师”,其异体字有等等。《说文》:“師,二千五百人爲師。从帀从,四帀,眾意也。古文師。疎夷切。注,亦古文師。文二 重一。”
编码83为“泉”,参考异体字等。《说文》:“泉,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也。”“泉” 之金文罕见。慎言,及吕大器、姜曰广等,皆言福王神宗孙也,伦序当立,而素多失德,又不读书,有七不可;不若潞王常淓贤当立.可法意亦在潞王,独都谏章正宸争之,谓潞王不可越福,..
编码84为“于”
编码85为“氒”。
编码86字残。
二、干国、邗国、扬州地名演变考
《荀子·劝学篇》:“干·越古国名”。郭沫若在考据西周干氏叔子盘金文时也说过:“有母国与干国,而其国与周毗邻”。《管子·小问》云:“昔者吴、干战,未龀者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这是说,干人原先有“凡成年者必凿齿”的习俗,而当时各国又有未成年者“不得入军门”的规定,干国年幼的国子为了抗吴便提前凿齿。
江朝栋“干国”初探一文载江西省余干县委网站“余干之窗”。其文极为欣赏何光岳《干越的来源和迁徙》谬说:“赣与干音相通,江西赣江、赣州皆因干人曾居于此得名。”可见其失在“干”字读音之误。因你讨论的“干”(gān)和我们讨论的“干”(hàn)不是一回事。
“干”字两读,一为gān。《尔雅·释音》:“干、扞也”,按现代注音为gān。此说广为人知,即盾的象形。戴侗《六书故》引蜀本《说文》云:“干,盾也。”
一为hàn。“邗”字《集韻》“居寒切,音干。越之別名。
《集韵》是中国宋代编纂的按照汉字字音分韵编排的古代音韵学著作,共十卷。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宋祁、郑戬给皇帝上书批评宋真宗年间编纂的《广韵》多用旧文。与此同时,贾昌朝也上书批评宋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 ,举人误用”。
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这两部音韵学著作。《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完稿。
《集韵》既然是学术鼎盛的北宋集古音韵学大成的著作,因此,其言“邗”《集韻》“居寒切,音干。越之別名。”,首次言明了“邗”、“干”二字都在相同的上古音元韵部,也就是说“干”和“邗”的读音都hàn,“干”“邗”同音通用。
那么,有没有可能《集韵》是言“干”“邗”音gān呢?
回答是否定的。
第一、没有字书言“邗”音gān。“邗”读音是hàn,也用于方言 客家话:[宝安腔] hon2 、[客语拼音字汇] hon2。都不是gān。
第二、我们有旁证:
1、康熙字典云“邗”:《唐韵》胡安切《集韵》《韵会》河干切,音寒。《广韵》邗沟,水名。《左传·哀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宋口入淮,通粮道也。
2、《篇韵》(《玉篇》和《广韵》的并称②)言“干”:音寒。国名。《淮南子·道应训》荆有佽飞,得宝劒於干队。《注》干国,在今临淄,出宝劒。
3、许慎《淮南鸿烈解》记载:"干音寒。干国在今临淮,出宝剑,盖为莫邪、洞鄂之形也"。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邗,国也,今属临淮……许云今属临淮者,许意邗国地当在前汉临淮郡,不在广陵也。"
“干”为多音字两读,同形异义,也就是不同的两个字。
因此,干(hàn)国就是邗国。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讨论干(hàn)的本义。
一般认为是指井上的围栏。庄子·秋水:“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成玄英·疏:“~,井栏也。”通“韩”。淮南子·主术:“夫据~而窥井底,虽达视犹不能见其睛。”通“韩”。
因此,干(hàn)的本义应该是围栏,即干(hàn)部族上古未建都城前,早期部族定居地区的防卫措施:绵延而高大的围栏。
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在村落或住所周边挖上一两道壕沟,护城壕后,有时会附加一道木篱或夯土的矮墙,称为冯垣。再向内,是宽2米多的拒马带,最后,在距墙2米多以内,安放5行高出地面半米的交错尖木桩,阻碍敌人攀城。
高大的围栏转用于“井上的围栏”,文字学上称为字义的转移。
《扬州文史资料》称邗国包括现代的扬州、泰州两个地级市的辖区,还包括安徽中部几个县。一直以来,人们都将中的"吴充付记干战"与记载的"吴城邗"联系起来,并因此认定吴王夫差是在干国故都"城邗,沟通江淮"
《左传》记载:“吴城邗,沟通江淮”,吴城是今天的哪座城市吴城是现在的扬州。《左传》鲁哀公九年中的“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是扬州建城史最早的史料记载。
尽管《左传》关于扬州建城史的记载只有8个字,但却记载了两件重大事件:一是筑邗城,虽说这是吴国新的都城,却证明了古城扬州是中国古都之一开端的事实;二是开邗沟,其意义在于不仅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更为古城扬州早期的经济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交通条件。
注:
①王冰《吴之邗城非干国考辨》,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1月号。
②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一:“﹝《太平御览》﹞卷四百八十八:‘涕,鼻液也。’按《篇》《韵》皆云:‘涕,目汁。’”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