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人的个体精神领域问题论及的很多,每每读来颇受教益。
他们的论述归结起来,最基本的要义就是人的个体精神领域是需要不断的靠阅读和阅读经典来滋养的。
从人类思想史来看,人的基本素养,人的正确的思维能力和方法,人的理解洞察力,人的思想深化,是一个由信息到知识再到智慧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书籍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本本厚厚的书籍,是我们获得知识和智慧的基本途径。书中所具有的真理性认识,是长期在实践的基础上认知并不断总结的结果。人们获取的知识大多是从书本里间接得到的。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阅读和阅读经典对每个个体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阅读纸质书籍的少了,网络阅读的人变得多了起来。著名文化学者王蒙先生讲:“网络时代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巨大变化,当阅读变得过分轻松、方便时,浅层的浏览会不会从此代替专心致志。”他讲的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学校是读书的地方,是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授课环节,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的教育场所。事实证明,在学校里,学生仅仅只读教科书、教辅书是不够的。在学校里,万万不能忽略在更广泛领域的自主阅读。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对人类的经典阅读,那么精神世界就不会丰富,也不会多彩。学校教育教学艺术的关键是要把学生接受教育逐渐变为学生的自主教育。
大学教育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果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那么主要的教育任务,也就解决了。如果一个学生,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一旦他毕业离开了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丢弃在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成绩虽然很普通,但是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那么,他对未来社会的理解和贡献,一定会更深刻更有创造性。
最近看到《山东教育》原主编毕唐书先生的一篇文章,他在文中讲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由语文、艺术素养决定的。人文知识积淀多了,人就到位了。”这个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其实,阅读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延续和发展。一个浮躁的社会,产生出的是浮躁的人。要克服浮躁,去掉浮躁,就要沉下心来,去认真阅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精神境界的培育对国家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有时,我们常常谈论起犹太民族爱书、爱读书的话题。在一段时间,这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现在以色列本土上,大概有600多万犹太人,全世界的犹太人加起来也不超过3000万。为什么犹太民族会产生出那么多世界杰出人物,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在总结中普遍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个民族把阅读和阅读经典,置于国家和家庭的重要地位。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以色列每4500多人,就有一个图书馆。每个家庭,都有一定存量的图书。犹太人对书的迷恋和敬畏之情,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少见的。
我们从近代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几乎都被犹太人改变过。譬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改变过或仍然在改变着人类的社会和历史的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物理世界和时空的认识。在这个世界上,一些伟大的名字都与犹太人有关,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卓别林、毕加索、门德尔松、胡塞尔、大卫·李嘉图、卢森堡、基辛格、波尔、洛克菲勒、巴菲特等等,他们是爱读书、善思考的杰出人物代表。
人类的历史上矗有很多的精神丰碑。后人只有通过阅读,与先贤达人对话,才能认识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财富。如果没有阅读,现在人的精神境界可能远不如先前时代的人们。我们如果失去了对历史上的经典文献的记忆,只顾漂浮在眼前的碎片式的信息,不分精华和糟粕的去打捞那些诱惑的东西,将会变得更浮躁和急功近利起来。
阅读书籍要选经典著作。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古今中外具有重要影响、经久不衰的著作。它的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个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经典之作,就是一代又一代人都在读,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书。每阅读一遍,都能有新的收获,都会有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读了这样的书,必能得到教益。
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先人们在每一个历史时段,都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典籍。譬如,《道德经》、《论语》、《庄子》、《孟子》《诗经》、《史记》、《资治通鉴》、《营造法式》、《开工天物》、《农政全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红楼梦》等等。浩瀚的书海,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字里行间凝集着先人们对自然、社会、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深邃思考。他们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记得在燕山大学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讲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他要求他的博士生,专业不仅要优秀,而且在答辩时,要能熟背并讲述老子的《道德经》。他一直认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交融,两翼齐飞,不可或缺。作为一位工科院士,他的远见卓识,具有人文情怀的大家风范,实在是令人尊敬和钦佩。
阅读和阅读经典,不仅仅只在学校里,更要贯穿在我们的全部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向经典求教,汲取养分,来启迪心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是2012年5月在一次学生座谈会上的发言,现做了部分刪改。)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抱朴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