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山和其它名山不同,是在于它的文化内涵。文化,铸就了庐山的灵魂。
这座山的名字,最早见于司马迁写的《史记·河渠书》。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一句。由此,庐山一名,在西汉文人的笔下固定了下来,并被后人一直延用。
翻看过去了的历史,就可阅到在悠悠的岁月里,庐山上聚集过不计其数的名道、高僧、诗家和文人。
这些人在这里,撒播下了极有价值的文化精神,他们所留下的文字篇章,滋养着庐山的永恒生命。
这座名山,古往今来,不知因此吸引了多少来来往往的游客,寻访文化古迹。
几年前,我是在九江乘大巴,跃上葱笼,盘旋四百,进到山里的。
在山中,看到了峰岭云雾,竹林松涛,岩中三叠瀑布直下泻奔。碧绿的山峦中,含鄱口、仙人洞、五老峰南麓的白鹿书院收藏着的千年遗韵。看到了花冈岩山体上的摩崖题刻,石刻上逎劲的文字好像是活了起来,让后人领悟了岁月的遗痕,字的线条流畅、很美,有的已变成了书法史上的文化凝固。
中国诗词文化在庐山,可以说是四方洋溢,气貌繁盛。从魏晋起,来这里的诗人在山上山下,写下了四千余首诗词。其中,魏晋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宋代苏轼的《题西林璧》、当代毛泽东的《登庐山》、《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尤为著名。
诗,在历史的长河上,凝结成了千古佳句,为后人广泛通用。后人吟唱着诗,知道了飞流直下三千尺,认识了庐山真面目,感慨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雄浑美丽。
我两次去庐山,这里的一切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两次来庐山,都住在了山上的牯岭镇。
庐山牯岭,是一座海拔1167米的“云中山城”。镇上很是繁华,商店鳞次栉比。虽然是在山上,和山下城里的闹市区没有什么差别。牯岭镇上,常住的人口就有近两万人,加上每天来这里的中外游客,小镇上显的异常热闹。
庐山给我最深印象的除了那一座座云雾中的山峰,还有那些撒落在苍山翠岭中的石砌别墅。这些风格各异,姿态万方,规模宏大的别墅群,是其它名山不可比拟的。
一九九六年,庐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的文化和景观是这样评价的:“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
据庐山志书上讲,山上有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有中式、美式、英式、德式、瑞典式、日式、法式、芬兰式、挪威式等800余幢。庐山上的别墅群,可以称得上世界别墅博物馆。
这些别墅极富有文化品位,它藏在绿色里,点缀在山的怀抱中。苍松拂门,山花临窗,溪水潺潺,幽静清新。其中,有一幢名为“美庐”的别墅,到庐山来,是必要去观赏的。
“美庐”,是英国劵廓式别墅。在这幢别墅里,蒋介石和宋美龄居住的最久。蒋介石从1933年8月8日入住“美庐”后,一直至1948年,一生77次上庐山,在山上度过了773天,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美庐”度过的。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从1959年到1970年间,先后三次登上庐山,在庐山生活了137天。曾经也在“美庐”住过。毛泽东一走进别墅,风趣的讲:“久违了,委员长,我来了!”当年国共两党的领导人现已过世,可“美庐”仍在,并保存的完好。
这幢记载着历史风云的英式别墅,现已成为了历史文物。
走在庐山的小路上,所见到的山石、石刻、草堂、书院、别墅,都有着丰满的历史文化,它们现在都已成了人民游览观赏的精神乐园。
去庐山的时间离现在有好多年了。虽然时间久了,可去庐山所看到一切,仍历历在目……
2018年12月19日,记于石家庄。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抱朴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