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和朋友的闲聊中,说到了石林。
他对我说,若以后到云南去,一定要到石林去看看,那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云南石林中的岩石很奇特,很值得去看。
我知道,他是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去审视石林的。他说的很认真,也很专业。我记住了他的话,也记住了地质学中的一个名词,喀斯特地貌。
那时,学校还在宣化办学。正好有一年,张家口市总工会组织市级劳模、先进工作者到外地参观。在参观的行程路线中,安排要去云南。这样,我就随团到了云南,到了石林。
石林的面积好大,有大石林、小石林两个景区,整个面积达350多平方公里。我们一行人,顺着层层叠叠的石峰往里走,只见千姿百态的高高石峰,直立突兀,相连相叠,一个接一个;奇形怪状的石头,一片连一片,令人目不暇接。
我边走边想,石林确为鬼斧神工,人间的奇迹,真不愧是名副其实的岩石森林。
到了这里,我这个外行,只能看热闹,只能看个岩体的外在表象,心里只为这青灰色石灰岩的天造奇观而惊叹。
我们在高高的林石中穿行,往里走去,来到了“石林胜境”。这片神奇的石林,是林中精华。这里就是在画册上见到过的那座经典的岩峰,云南石林的象征标志。眼前高高的石屏岩峰上,刻着“石林”两个隶书大字,字写得逎劲有力,和山岩屏峰相映相辉。这里的“石林”二字,是整个石林景区的灵魂。
我每到一地,总爱观赏山中的摩崖石刻。
石林中的这两个“石林”大字,隶书,呈横幅,落款是龙云题。后来才知道,这两个字,实际上是龙云请周钟岳先生代笔所书的。
周钟岳(1876年—1955年),云南剑川人,早年留学日本,习法政。抗战时期,曾任内政部部长,近代著名书法家。南京“总统府”三个颜体大字,也是由周钟岳先生在1948年4月所书写的。
眼前的“石林”二字是1931年题写的。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来游石林,被石林风景的独特折服,提出要在大屏石上题上“石林”二字,并请周钟岳先生亲笔代书。后来,周钟岳先生题写了二字,并为“石林”题写了跋。于后,刻在了山体上,成为了石林标志性的景观。
在自然的岩石上,若刻上名人书法题字,我觉得,更会使山石灵动起来,更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石林”前,人很多,人们注目着山,注目着字,都急着要和石峰屏上的“石林”题字合个影,留作纪念。
站在这里,我们只能匆匆一照,又顺着石阶下行了。不一会,看到了蓝天一线。这里有座莲花峰,峰高为1750米,好像一朵硕大的石莲亭亭玉立在群峰之间,和蓝天白云在一起相伴,好似仙境一般。
石林里还有熔岩湖,湖面很宽阔,周长51000米,宽300多米,水深均24米。一泓碧水,波光闪闪,四周青山环抱,景色宜人。
在石林中行走,一路湖光山色。我们又来到了小石林,在一潭碧波侧畔,看见了平地突起的一座奇特的石峰,侧视宛若一位背篓少女的身影。人们无不高兴地呼喊着,这不就是在电影中看到的阿诗玛!阿诗玛硕长高挑的身材,端庄秀丽,亭亭玉立在群峰中。阿诗玛在撒尼族留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传说后来改编成了电影,深为人们喜爱
石林很大,看几天也看不完,我们只能看几个典型的岩石景观。在返回的路上,我在一座石峰下,捡起了一块小石头,装在了书包里,把它带回留作纪念。
这块云南石林的小石头,它有着自然永存的一份纯真,一份天然的岩石属性,一份来自祖国西南的山水情缘。
观赏了云南石林的第二日,我们又到了南岳衡山……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抱朴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