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平定小河村
文/侯万福
中秋过后,暑气还未消尽,天气依然闷热。
我们从市区出发,经鹿泉、井陉,沿太行天路西线行进,感受着山里的清风气爽。
车子在天路上疾驶,从车窗里向外看去,两边尽是披着绿的山岩,岩壁上爬山虎舒展的枝条上,开始透出了红。
再往远处看去,山势出现了生动。左看山峰兀现,右看一层一层的山峰叠压起来,峰峦起伏。
往前行进,时而在转弯拐角处,闪出了一个个窑洞式的房屋和一个一个的山村人家。秋田里的玉米叶子,泛出了枯黄,收割的季节似乎要来到了。车子开了一阵子,不知不觉地离开了河北界,驶入山西省。
那天,正遇到这里有一段路在施工,车子的速度缓慢了下来。
午时,我们到了山西平定县城。
平定离石家庄市有百公里余,正太铁路从这里穿过,是晋中东侧太行深处的一座古老县城。
这些年,去过一些县城和古村落,我以为,所有的古老,都会在大地上,存留下一些集中体现其精魂的遗迹。
车子开到平定城里,果然不出所料,刚进入县城主路,就看到了在现代社会的繁闹中,存有着不少旧时的遗存。这座古老的山城,旧时有翰林三家,举人十八,浓重的古老包裹着这座山城。
路上一个名为“评梅街”的路牌,出现在了视线里。
我们的车子就顺着路牌的指向,开到了这条宁静的小街上。
车停下来,在路旁,我们找了一家“青松沅”字号的饭店来就餐。
店主人上菜时,我向她询问道:您知道石评梅旧居吗?她用浓重的山西口音爽快的答道:知道,她的旧居在小河村,离这里不太远,开车大约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到了。
我向她道了声,谢谢 !
我们吃罢饭,休息了一会,就向小河村出发了。

小河村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有千户人家的村子,就是石评梅出生的地方。
我过去上学时,读过一点有关现代文学才女石评梅的文字,这次是慕名而来,到平定县参观石评梅的祖居。
我们一进宅院,就看到了石评梅的塑像和矗立在塑像旁的“梅香如故”四个大字石刻。石评梅祖居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拾级而上,好似走进了一座用石头砌垒的城堡,屋舍依山而筑,错落有致,气势非凡。
这处大宅院是两进院子,内有“含清堂”、“明远堂”、“栖云阁”,石评梅当年就居住在“栖云阁”的绣楼。整个旧居的地面和墙体是石料而筑,宅院的门楣上挂着“文魁”、“大夫第”匾额。可见,石家祖上的地位非常显赫。
石评梅出身于举人之家,幼年接受家教,熟读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前朝后代,稗官野史。稍后,其父送她到太原入新学。小学毕业,直升太原女师。17岁时,她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离开了家乡,走出了这个大宅院,乘火车过娘子关、正定,来到了京城。
不久,她考取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毕业后,受聘于北京师大附中任女子部主任。
从教之余,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五四”新文化开创时期京城著名的女作家。
后来,她结识了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中共“二大”代表、中央委员高君宇。他们二人共同走过了一段执着追求之路,忠贞不渝的爱情,虽然像闪电般,却又永远璀璨夺目。
他们生未成婚,死后并葬于京城陶然亭。
高君宇、石评梅并立的汉白玉墓碑,称为“高石之墓”。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与邓颖超几度到陶然亭,多次凭吊“高石之墓”,并向同行的人们讲述高石的爱情和革命事迹。
石评梅从山西平定县走到京城,不知后来,她是否又回到过自己的家乡。
我们只知道,她是山西省平定县小河村人,是一位现代著名的女作家。
2024年9月20日,写于石家庄。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抱朴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