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丨故乡的玉米地

让我深深眷恋的家乡玉米地。张心怡 供图
从县城驱车抵达老家不过半小时,车窗外景致从高楼工厂渐次转变为万顷田地,夏风一过,绿波如海,这便是我对家乡南皮印象最为深刻的景致。
与玉米地结缘是我儿时一个夏季,还得从祖母第一次带我下地说起。天空湛蓝,微风习习,我坐在自行车后座,四处张望,一打眼就瞧见玉米地。只见它们头颅高昂,身姿挺拔,株株直立,宛若哨兵,有派头极了。刹那间,激动和欣喜涌入胸中,我一溜烟下车,鱼一样窜入其中,祖母都没拦住我。此后不上学的日子,玉米地就成了我的课堂。我在这里学了好几门“手艺”,掰玉米,剥玉米,扔玉米到铁圈子。在没有实现机械化的年代,人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每每劳作结束,我们围坐在一旁,挑出来个头稍小的玉米,放入炕头的大锅里煮熟,看金黄的玉米在热水里翻滚,香气四溢,别提多开心了。
当然,我最爱的还是夜晚的玉米地。夜晚农村的天空总是比城市澄澈,大把大把星星举目可见。玉米叶相互擦动的声音细微宛若耳语,摇落一地碎月光。远处,采油机起落的动作,让我联想起远古巨兽,我只觉新奇而不觉得怕。我和祖父踱步穿行于田垄之间,听他用浓烈的乡音讲过去的日子。那时祖父还年轻,在外地打工上班。后来因为腰伤,他返回家乡重拾这片玉米地,才发现年轻时不以为意的土地,是何等亲切美丽,富饶深厚。
如今,我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离开村庄来到城市生活。城市钢筋水泥迅速蔓延,农村也逐渐旧貌换新颜,不变的还是那片玉米地和这些躬身劳作的农民。多少年来,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将汗水撒入土壤,把果实捧到手心。像我的祖父祖母,多少年的风霜雨打让他们皮肤黝黑,皱纹深深,但他们的眼睛始终明亮炽热,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热爱家乡的土地,也深切热爱为这片土地奉献终生的农民。我知道无论灰尘阴霾如何遮蔽阳光月色,内心深处总有一处绿荫可供我栖息纳凉,那是多年来我的故乡和故乡农民教会我的——生活的可贵和生命的坚韧。
(作者:张心怡 承德医学院大三学生)